基层矛盾的新式“调节器”
——福建省永定县“党代表工作室”见闻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做好基层工作,首先要做好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便是如何处理好群众邻里之间的那些“鸡毛蒜皮”……福建省永定县推行的“党代表工作室”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2012年2月,永定县通过在辖区各乡镇、村居推行“党代表工作室”,充分发挥党代表在休会期间的作用,变“会议代表”为“常驻代表”,党代表听民意,解民忧,不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还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每月10日是“党代表工作室”固定接访群众的日子。
4月10日这天,家住永定龙潭镇龙潭村的卢姓兄弟走进了村里的“党代表工作室”。这对原本相处融洽的亲兄弟,当时各自脸上的表情看起来并不轻松。
原来,从今年年初开始,卢姓兄弟因为林地纠纷闹掰了,兄弟俩甚至一度四处上访。
一盏清茶,暖人心脾。喝茶聊天,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气氛。驻点党代表用真情感化这对原本和睦的兄弟。最终,兄弟俩放下各自的成见,握手言和。
永定县委政法委王选海副书记告诉记者,类似卢姓兄弟这样的纠纷,在农村随处可见,倘若处理不及时,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辖区的安定。
除了主动接访外,党代表们还会定期不定期地走村入户,现场办公,为群众解决难题。
坎市镇秀山村党代表在深入群众家中走访时,发现该村独生子女户黄某对每次计生“双查”都不配合,甚至抱有敌对情绪。
村党代表主动下访得知,黄某想发展养殖业急需流动资金后,便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热情帮助其申请到计生“三结合”贴息贷款。
得到村党代表的帮助后,黄某的观念开始悄悄转变。不仅积极配合每次的计生“双查”,还积极配合镇、村干部做好其他村民的工作。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回访反馈,这是永定县“党代表工作室”制胜的又一“法宝”。
在龙潭镇上西村“党代表工作室”,村党代表卢志玉介绍,党代表对群众的意见、建议,能办理的立即转相关部门办理解决;不能解决的,则通过回访反馈给群众,并耐心细致地说明原因,想法设法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今年6月,厦门某公司在龙潭镇上西村发展铁皮石斛基地,在土地流转中遇到一些问题,一些群众对土地所有权转变及流转后无其他经济收入等问题心存顾虑。当时,部分村民找卢志玉反映了心中的顾虑。
随后,卢志玉便立即邀请镇国土所、农业站干部,以及铁皮石斛公司一同前往群众家中进行回访反馈,耐心细致地和他们讲解土地流转政策,并积极与业主协商。
经过多方努力,铁皮石斛公司最终与村民达成协议,即把土地流转户优先安排进公司就业,使农户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又有固定的务工收入。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卢志玉告诉记者,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党代表们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公信力。现在,群众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他们都会及时沟通联系,让党代表们帮他们协调解决。
与此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约请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到工作室,听取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也是“党代表工作室”的工作重点之一。
“党代表工作室”为此特别建立了联络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在每个工作室安排1至2名联络员,负责党代表的联络服务、情况总结报送等工作。各乡(镇)要以“党代表工作室”为依托,以青年党员为主体,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党代表工作室”提供服务,包括协助联络员做好工作室的日常管理、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做好宣传工作等。
成立至今,全县81个“党代表工作室”共排查矛盾纠纷2013件,调处1996件,调处成功1911件,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7%。
“党代表工作室”架起了党代表履行职责、沟通群众和化解矛盾的“连心桥”,密切了与基层群众的关系,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营造了和谐。
记者 黄杰 邓炳秀 通讯员 陈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