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晓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旗帜就是道路,道路决定民族的发展走向,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突出强调,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0年来我国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战胜各种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近代以来的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寻找救亡图存之道,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探索兴国强国之道,在西方国家占据经济、科技、军事优势的格局中形成民族复兴之道,这就使得中国的道路问题特别重要、突出和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十月革命之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实质上都是学习西方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给中国先进分子指明的是“走俄国人的路”,也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探索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道路,取得了宝贵经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搞清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一度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曲折、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毅然决然地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历了艰巨困难的任务、复杂多样的矛盾和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巩固完善,生命力愈益强盛。我们不仅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建设的巨大成就,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我们开辟了一条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道路,这是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必须不断发展的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织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根据。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级阶段就是最大的实际。三是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特点。坚持基本路线就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抵制各种错误倾向。四是把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基础。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五是依靠巩固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保障。道路只有依托于制度才能运行,只有落实于制度才能生效。六是遵循“五位一体”的总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支撑。社会有不同领域,道路有具体形式,社会主要领域的发展模式构成了道路模式。七是迈向“四个标准”的总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社会价值目标是道路的牵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又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拓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六大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道路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10年来我国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取得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道路保证。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中国,考验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检验着我们的国家能力。岂止非典,这10年,在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遇到了极为复杂的局势和矛盾。国际风云与国内形势密切关联,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交织互动,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紧密依存,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交相出现,发展方式与资源条件相互制约,核心价值与多样思潮同生共存,等等。战胜风险挑战,应对复杂局势,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理论指引、正确道路领航、稳固制度保障,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力量。面对多重压力、多种矛盾、多样疑难、多方声音,最关键的是党和人民要有主心骨,高举旗帜坚定不移,不畏缩、不动摇、不后退,继往开来向前走。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是举起引领21世纪中国的光辉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列车驶向远方的坚实轨道,是中国航船驶向大海的可靠航线。10年发展,创造中国奇迹;10年蓄势,形成中国震撼;10年转变,写出中国故事。这10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格外重视中国、专注研究中国的1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挺住并生机盎然;特大地震灾害的降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入世10年的考验,中国制度为什么能够岿然不动;等等。中国之谜需要中国解答。中国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坚强保证,从根本上说,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深刻社会变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即科学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鲜明提出并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属于谁的根本问题,深刻提出并回答了怎样防止和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迫切问题,系统提出并研究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正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复杂格局、严峻挑战、深层矛盾,深入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巨大潜力,积极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证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含量、新的风采、新的魅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从现在起的几十年时间里,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未来5年要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说,光明前景和发展忧患并存,改革动力和前进阻力并存,可预见困难和难预料风险并存。引领当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开创未来的道路、攻坚克难的道路、引领复兴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这是由于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路,逆转就要失败;是由于这条道路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中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路,逆转就是倒退;是由于这条道路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路,逆转不得人心;是由于这条道路是充满光明前景的路,逆转缺乏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是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完全正确的路,是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形成,之所以扎根,之所以富于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条实践的道路,一条开放的、不断拓展的道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系统概括并及时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并且依据这条总道路,在许多具体领域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总道路决定具体道路,具体道路实现和拓展总道路。具体道路不仅体现为各个领域的具体道路,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且体现为在总道路指引下,根据新的发展阶段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性要求与具体性要求、长期性要求与重点性要求、坚持性要求与创新性要求结合起来,提出坚持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道路,这就是科学发展道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既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具体道路,又创造性地提出和推进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协调,适应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化中国道路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是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道路以其深刻的实践内涵、新颖的时代精神、鲜明的主题主线,确证、强化、推进、展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
推动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理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规范到行为、从思想到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等现象屡禁不止;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短期行为、竭泽而渔等现象时而出现;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全面破除,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等现象尚未治本。可以说、科学发展任重道远。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一是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挑战和考验,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作用。二是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三是必须以更加完善的制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把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推动科学发展。
(作者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