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特殊人群

加大对流浪儿童社会救助

2012-11-22 10:52:5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11月16日清晨,5名流浪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垃圾箱内。目击者称5名流浪儿童均是男孩,最大的大概十三岁,最小的约七岁。据初步调查和勘验,5个小孩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目前,5名男孩的身份已经确认,均为毕节七星关区本地人。

    5名花季少年平均年龄才10岁左右,当同龄人在父母的呵护下酣睡于暖烘烘的被窝,做着甜甜的美梦时,他们却蜷缩在垃圾箱内靠着木炭生火取暖,在一氧化碳慢慢地扩散中被死神夺取了生命;当同龄人正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他们却带着恐慌的眼光流浪于街头巷尾,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应受到关爱,但有些孩子更受关爱”。用这个奥威尔式的句子来概括当今中国的儿童保护现状,尽管残忍却不无贴切。虽说“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早已深入人心,《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在法律层面解决了家庭、政府、社会的义务与权责界限问题,但从诞生之初的毒奶粉“哺育”,到上学后搭乘“死亡校车”,再到最终“垃圾箱里觅归宿”,总有一些“花朵”在苦难的终日灌溉里生长、凋谢。

    孩子是无辜的,世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我们不禁要问,流浪儿童的生命谁来守护?谁来为无家可归的他们保驾护航?一方面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流浪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去了哪里?道德缺失现象,如何加以防范和避免?另一方面我们每座城市几乎都有流浪儿童救助机构,那么为什么流浪儿童多数还在大街上流浪,如何建立健全救助机制,完善救助程序和环节,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的救助?

    儿童救助工作的完善与否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只有加大对中国儿童救助工作的投入,解决了这个问题,才不会让类似悲剧再度上演。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形成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氛围,才能为孩子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杨红兵)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流浪儿童之死”引发各方追问
·加强救助流浪儿童立法迫在眉睫
·民政部开展多种救助 力争年底街面上基本没有流浪儿童
·【视频】济南将为流浪儿童办理户口
·追责不该是“流浪儿死亡”事件的终点
·江西新余市网格化管理流浪乞讨人员

·江西新余市网格化管理流浪乞讨人员
·新疆“十二五”内基本消除未成年人流浪乞讨
·青海省出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管理办法
·新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安置培训中心开工
·济南将为到上学或就业年龄流浪儿办理户口
·流浪乞讨人员如何管考验地方管理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