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比,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全面协调。城镇化不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围绕人的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同时,着眼于长远和大局,重视统筹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群体之间,尤其是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综合平衡和可持续性。二是集约高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强调集约高效,不仅重视经济效益,而且重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城镇和环境协调发展。三是人文活力。城镇是人的城镇,应承载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体现文化和个性。四是公平共享。城镇化的目的是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镇,使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动力基础。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创新发展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行政决策过程过于简单、不够科学,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一方面,应建立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提升决策质量;另一方面,应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全面、综合、客观地考察干部政绩,促使行政决策更加务实和理性。
实施再城镇化战略。所谓再城镇化,就是对已城镇化地区进行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二次城镇化。首先,通过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突出城镇优势功能,增强城镇的活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和产出水平。其次,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培育宜居、宜业、宜商的优良环境,建设幸福城市。再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最后,加强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稳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对城镇边缘或破败区域进行更新改造,以提升功能、恢复活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使广大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城市群发展壮大。发展城市群是实现城镇化集约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借鉴日本、韩国等城市圈发展的经验,加快城市群建设,使城市群在我国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在东部地区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布局,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效益。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公平共享的城镇化。应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黄顺江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以质量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提升质量的城镇化。以质量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走集约精当的城镇化之路。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传统城镇化注重城镇规模扩张,其主要表现:一是圈地拓城,摊大饼式发展;二是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慢,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战略相左;三是土地财政使城镇化变成财政开源的主渠道,导致城镇化的扭曲;四是过分强调吸引外来投资,而忽视人力、文化、自然环境、地理优势等本地资源,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损失了城镇化本可带来的更多收益和发展潜力。显然,这样的城镇化有规模、无质量,以近利伤远利,是简单粗放的城镇化,既不科学又不可持续。而集约精当的城镇化,一切理念和行为都以节约和高效为原则,注重科学布局、统筹规划,特别是节约利用土地和各种资源,注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力争最大限度地精用、盘活各种资源并放大其价值,力争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发展成效,使城镇的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更加绿色、更有后劲,使城镇更趋于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趋同型转变为特色型,走有特色、有品位的城镇化之路。目前,城镇化的一个普遍弊端是:城镇规划和建设严重趋同,一窝蜂上马大建筑、大广场而不顾客观条件约束,竞相攀比大楼群大街道大立交而不顾环境和畅通方便,有的甚至拆了古建真迹而代之以粗糙的仿古建筑。其结果就是千城一面、毫无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也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城镇趋同问题,走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应把本地和外来的发展要素都纳入规划和建设中,避免快餐式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坚持因地制宜,创新规划设计,以本地的特色要素为基础吸纳外来要素;结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文环境,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个性,提升城镇品位,使城镇化成为强化以至再造本地特色和文化的过程。
从单纯转换身份型转变为创业就业型,走共同富裕、均享服务的城镇化之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处置不当或制度和配套政策不完善,一些土地被征用的失地农民成了“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征地补偿标准、集体资产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就业安置、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是失地农民最关心、最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转换农民身份,而且要让他们在城镇安居乐业。这至少包括五层含义:一是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二是城镇对这些转移人口的有效接纳,核心是确保其住得下来、上得了班、过得下去;三是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成果要大力反哺农村和农业;四是城乡要进行互补性和互促性的对接与同步发展,实行城乡统筹,均衡配置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五是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均享基本公共服务。这五条,本质就在于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要卓有成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各地政府都应用大气力、下大功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人居环境,使城镇化成为促进广泛创业就业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和共同富裕过程。与此同时,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力提高城乡统筹和建设水平,逐步使城乡居民基本无差别地同享现代文明、均享基本公共服务。
(作者:邱霈恩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琼山努力推进城镇化 海口“村民”将变身“居民”
·现代化建设需充分挖掘城镇化潜力
·新型城镇化要“新”在哪里
·城镇化的德州探索
·海南:以推进城镇化统筹全省城乡建设工作
·蒋定之:以推进城镇化统筹海南省城乡建设工作
·蒋定之:以推进城镇化统筹海南省城乡建设工作
·黑龙江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工作现场会绥化召开
·十年来社会结构历史性巨变: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