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海纳百川中国沙河]:请嘉宾解读把“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写入党章?谢谢。
【石仲泉】: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当说,对改革开放怎么讲,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的期待。所以我写文章也是,我对十八大报告的期待,也是希望在改革开放这个问题上,要讲得更为充实、充分一些。现在我看了十八大报告,应该说十八大报告,一共是二万多字,它整个报告的精神是贯穿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它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都是坚持这个精神。没有这个精神,这个报告不可能充满着三个自信。这是提到改革开放,这是一般而言。 报告的一个特点,因为经过这些年,过去改革开放,要把它的意义专门有表述的一段,这次没有讲,因为再讲,都是老话了,因为它是在各种举措里头、各种部署里头,各种怎样贯彻落实来,来渗透改革开放的思想。比如说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在加快落实经济发展的转变,它都贯穿了深化改革的精神。因为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它不在浅层次。经过30年的发展,它进入了深水区。因此它的难度就更大,因此力度也更要加重。在这部分很强调我们要走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过去都讲一个,都讲一化,都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去没有这样提过。这次是由一化变为四化,我们现在有两个四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一个大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不讲了,就讲现代化了,现在又有一个具体现代化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都是需要来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的一个目标,才能走得通的一个现代化的道路。所以,它把改革开放的精神都贯穿在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具体任务中来实现。 再比如说,政治体制改革,大家非常的关注。过去认为十八大怎么表述呢?议论很多,争议不断,十八大这次讲政治体制改革,用的篇幅很大,讲得很充分,相比较十七大来说,政治体制改革,在十七大没有上标题的,十八大把政治体制改革上了标题,这样更加瞩目了,更加消除人们的困惑。政治体制改革,怎么讲,它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热点问题,这次应该说很鲜明。里头的内容,也讲得很实在。 对于民主问题,它强调了,要完善民主制度,要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个对于制度建设,应该说,这些年来,大家也很迫切。我们尽管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一直是一个短板,很不完善,很不健全。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一些贪腐问题呢?很重要的,由于我们的制度建设没有健全、没有完善,也就是说漏洞太多,钻了空子了,就像打鱼一样,网眼很大,跑了出去。所以,这次要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怎么实现制度建设?这里面讲了方方面面,报告里讲得很具体。所以,从深化改革开放来说,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修改党章的时候,你要把这方面的内容充实到新党章里头去。并且,我们今后怎么发展,怎样健康的发展、和谐的发展,靠什么?最重要的,还是靠深化改革开放。因为我们现在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次报告也说了,十七大也说了,深化改革开放,是3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所以,我们今后取得的成就,没有别的,还是要深化改革开放。丢下改革开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难能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下去。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网友舞动的微风]: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说明党对于发展的认识有了怎样的转变?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
[网友孙亚非]:请问嘉宾: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加论述,说明我党是与时俱进和“生态友好”的哈?
【石仲泉】: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思想,十六大最早提出来的,是把它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要求提出来的。但是当时没有展开讲。到十七大报告的时候,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讲了一段话。我数了一下,大概一百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是,没有展开。所以,当时我看了以后,我就感觉到,我们在未来20年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而生态文明,当时讲了一句话,当时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尽管没有展开,但是意义非常的深远。我曾经就预测,我说到了十八大的时候,肯定要展开的,而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来加以论述,这次十八大,确实由一百字变为一千多字,翻了很多番,增加了十倍,这是十八大的一个亮点。 为什么这样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呢?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党的一个世界眼光。十八大一句话讲得很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都说是一个地球村。一个国家的生态不好,它影响全球的,大气污染就是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排放量,碳的排放量很大,整个全球都受到影响的。前几年在吉林松花江的一个化工厂污染了,提起了抗议,它不是没有国界的,是全球性的,目前整个气候变暖,各个国家都有责任来治理的。因为不可能搞什么措施,高科技再发达,也不能把国家周围封闭起来,它是流动的,这没有国界的。只有一个地球,所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保护地球、爱护地球。
【石仲泉】:生态文明,要求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所以,我们生产、工作都有一个跟我们人的发展相适应。要体现以人为本。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也是紧紧地跟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很重要的方法。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工作环境很坏,怎样以人为本呢?健康长寿是实现不了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而且,它对整个世界有很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次十八大报告,我们宣布了,要到2020,还有十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重要的方法。因此,就必须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突出重要性,加大它的建设力度,才能确保十年之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从我们现在感受野是这样的。我们都以为,比如从北京来说,经过2008年的奥运会,都以为我们的环境很不错,空气质量很好的,实际上还有很不小的距离。因为一个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的标准问题,按照过去的标准,就比较满意了,但是人家的标准提高了,按照高标准,距离还不小。所以现在统一,统一从明年一月份开始,要按照新标准来测量。所以,这就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举措。 现在,我想应当说北京在2008年以后,在这方面的力度很大。我们的空气质量,应该说是有很大提高,蓝天、白云,比过去见得多了。尽管有时候,特别是在4月份的时候,或者在秋天有些时候,从大西北刮来的沙尘暴还阻挡不住,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好多了。而且从北京来说,已经加大了平原植树的力度,一道一道的在森林带来阻挡整个沙尘暴,我想这都是很大投入的。 我看有的报上说,北京已经提前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这样说,提前十年建成小康社会,有这个底气,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包括这些年生态文明建设也加大了投入。按照北京的规划来说,好像北京的西部地区变成生态带,要计划完善三山五园的建设,这都是使北京的老百姓享受小康社会的环境。 北京如此,从全国来说,到了十年之后,2020年,都要达到这个标准的。先进的要帮助后进的,所以这方面的力度是相当大的,任务相当艰巨。但是,我相信,按照目前建设的力度来说,十年以后能够实现。
反复倡廉要解决党内的消极腐败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石老师,十八大报告提及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在党章上有没有更加明确“反腐”的重要性?
【石仲泉】:四大危险,这是去年的七一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应该说这是正视现实,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的看到,党的建设在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阶段性的成果,也非常的显著,很多贪腐案件,都解决了。这是我们要看到的。 但是,只看到这一面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的确,大案要案这样的高发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老百姓对于防腐倡廉还有很高的期望值,对反腐败的斗争也希望取得更大的成果,所以和期望值比较,和老百姓的期待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我觉得这次十八大报告直面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对主要成就充分肯定,另外一方面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回避。所以,这样一个四大危险,还是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的。 在党章修改里头,也把防腐倡廉的问题,也写得比较充分。今天习近平讲话的表态,也讲了一段,这是老百姓很重要的期待,你要解决防腐倡廉的问题,大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历史的重托。所以,这方面我想中央对这个问题是非常的重视,十八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也讲得是非常充分的,党章修改对这个问题也是很充分的。这里面特别突出了坚持种族主义特色的反腐道路,我觉得这一点也很好。据说我们的腐败问题,要继续的坚持下去。各国的国情不一样,有不少同志提出来,是不是要照搬西方的模式来搞防腐倡廉,西方有西方的特点,有西方的国情,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国情,恐怕跟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样,也要开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腐道路,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因为,毕竟是13亿人口,毕竟是有8200多万党员的这么一个大党,这个国情一定要充分重视。结合这样的国情、这样的党情,从这样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反复倡廉才能取得有效的成就。一方面把党内的消极腐败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又能够真正使我们党保持它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这方面对它的重要性,报告是讲得很透的。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怎样实践、怎样贯彻落实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才能使我们期待的反腐斗争取得更大的成果,人们才能得到更加满意。我相信新的一代领导人,他们没有多少牵挂,没有多少连累,会作出表率的,会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会给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石老师,你怎么看待理论创新这回事?每一代领导集体都要创造或总结一种新的理论,是否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需要继续完善?
【石仲泉】:这个问题要这样来看,它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也不是说时间不需要,人为的另要去造一个什么东西来,我觉得这样看问题不合适,还是实践在先、总结实践经验之后才能概括出理论,不是理论在先,后来去按照实践去找答案,来验证,我觉得不符合实际的发展。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讲,都是以实践在先,有这样一个实践的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新的概括,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社会当中的问题。比如说,从十六大以来,2003年提到科学发展观,尽管有很多理论创新的东西,但是作为科学发展观这个层面、这个高度来讲的,十八大也只肯定了一个科学发展观,其他的都统筹在里面。在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提到指导思想后,也并没有再去加一个深入贯彻落实什么,并没有根据前面一种模式,一定要造一个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没有呀,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经过这些年的理论创新,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已经把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都做了明确的科学回答。目前还没有感到不够用,还没有感到这个迫切性。什么时候有了这个需要,那在什么时候再去来琢磨在理论上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没有这个需要,所以,不能预测再到十年以后,我们还要提出什么新的理论观点,我觉得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现在无法预测。也许十年以后,会有新的理论发展。现在这些东西还继续管用,不会提出什么新的东西,要看实践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前几年到这次十八大提出了这么多的理论创新的问题,而且提出科学发展观,因此到了什么什么时候,它一定会有一个什么新的出来,不能这样来考虑这个问题,还得从实践需要来看,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我们目前作为指导思想这些理论创新、理论成果,管不管用,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能回答了,不一定有新的东西出来。觉得还有很多概括不进去了,还需要一个新的东西来补充的,到那时候,我想会有这样的理论创新来回答这个问题的,那时候再与时俱进。因此,这个时候不能主观臆断。
【石仲泉】:今天时间到了,网友们,只能下次再相聚了,有问题,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来回答。谢谢网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