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陕西榆林打响攻坚战:众志成城捷报传

2012-11-19 16:31:4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陕西日报 

  像大脑沟回般绵延起伏的陕北白于山区,储存着太多关于饥渴与贫困的记忆,也承载了太多走出大山的梦想与期待。为了让榆林市所辖的白于山区人民早日摆脱这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该市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打响了一场榆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移民搬迁攻坚战,并取得节节胜利。

  打响攻坚战:众志成城捷报传——榆林市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调查之一

  正在加紧建设的靖边海则畔二区。

  1935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后首次踏上陕北黄土地,进入白于山区腹地的定边县铁角城村,并在此后几天打了一场漂亮的“割尾巴”战斗——将尾随而至的敌人予以消灭。

  70多年后,一场大规模的“割尾巴”战役又在白于山区打响。为从根本上解决陕北白于山区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难题,彻底割掉贫穷这个困扰山区几十万群众的“尾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10年时间将白于山区39.2万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在“十二五”期间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

  作为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的主战场,2010年下半年以来,榆林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迎难而上,艰苦奋战,取得了良好战绩。2012年4月,赵正永省长视察榆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后指出: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意图,群众满意,进展顺利,成效明显。10月11日,省政府发出表彰通报,决定对在2011年移民搬迁工作中获得一等奖的榆林市政府奖励人民币500万元。

  摒弃旧模式 出台治本策

  仿佛一位乳汁已干、容颜憔悴的母亲,白于山区虽然孕育了无定河、延河、洛河等河流并滋润出下游一片片肥沃的土地,自己却不得不忍受干渴与贫瘠的煎熬,以致被列为全国四大缺水区、陕西三大贫困区之一。

  为了让白于山区群众早日脱贫,多年来,榆林市在国家、省上的支持下,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解决生产用水及人畜饮水难题,并从1998年开始将数万名白于山区贫困人口就近搬迁,但由于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白于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榆林在发展中还是出现了强烈的“黑”“白”反差:在煤炭、石油等黑色资源书写了少部分人暴富神话的同时,榆林白于山区的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47个乡镇的579个行政村里,村民们绝大多数依然在忍受着贫困的煎熬。

  白于山区群众的生存现状,不仅成为榆林当地领导的一块心病,也一直牵动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心。是延续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还是从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消灭贫困?在深入白于山区调研后,决策者寻找到了最佳答案。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五年前到陕西工作不久,就轻车简从,来到位于白于山区腹地的定边县白马崾先乡早章台村和白湾子镇姚台村看望贫困户,并语气沉重地对随行的市县领导说:“一定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2010年8月12日,省长赵正永又深入位于白于山区腹地的定边县油房庄乡三胜坡村,爬坡登坎走访了多户群众。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赵省长指示:“一定要切实做好白于山区扶贫开发工作,下决心、大规模推进贫困村整体搬迁。”

  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一个通过资源整合、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初步成形。在2010年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上,体现着决策者魄力和智慧的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获得通过。

  治穷要治本,移民要移根。这个彻底改变白于山区群众生存环境的“治本之策”,不仅给山区广大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极大地激发了当地政府和扶贫开发部门的工作热情。

  早在2010年8月,榆林市就成立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协调领导小组。在组织人员对白于山区贫困状况进行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榆林市白于山区移民五年搬迁规划》和《2011年度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方案》。

  作为陕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省扶贫办在人力、财力方面给以极大的倾斜支持,并实行了处室包县制度,派出联络员长期蹲住在项目县。省扶贫办主任郭汉文先后十多次深入榆林白于山区项目区调研、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使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榆林市扶贫办也实行了领导和科室包县分抓工作的措施,每个县派驻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包抓工作。定边、靖边、横山、子洲等四个县扶贫办更是抽调精兵强将,冲向移民搬迁第一线。

  决策者运筹帷幄,实施者冲锋陷阵,使榆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战役胜券在握。

  战鼓声声急 四路齐出击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战前动员和准备,2011年3月24日,省上在靖边县举行了全省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启动仪式,一场移民搬迁攻坚战在榆林市白于山区四个县数百公里长的战线上正式打响。

  2011年4月28日,榆林市扶贫办召集四县扶贫办主任、分管主任召开项目进展汇报会;

  5月10日,榆林市委、市政府在靖边县召开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推进会,分管副市长王长安代表市政府与四县政府签订了责任书;

  5月24日,榆林市政府召开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协调会,对后阶段工作重点、工作任务、时间要求提出明确要求;

  6月10日,榆林市政府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专题会议,研究审批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第一批27宗土地项目;

  ……

  这一次次会议,如声声战鼓,催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路“纵队”强势出击。他们争先恐后,依托衣食梁移民社区、海子畔二区、兴丰移民社区、颐和小区等一个个高点起步、规划超前的“据点”,向盘踞在白于山区的贫困顽敌发起总攻。

  按照省市制定的“作战计划”,四路“纵队”的“指挥官”们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做好各项保障。在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任务最重的定边县,先期安排5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靖边县安排项目启动资金900万元,县政府为移民搬迁无偿提供土地,间接配套1.8亿元;横山县政府为移民搬迁划拨86.4亩土地,间接配套4000余万元;子洲县在全县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在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中安排进城移民搬迁项目,同时落实10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项目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榆林市2011年35个白于山区扶贫移民项目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一时间,无论是四个县的县城安置点,还是集镇、中心村等其他安置点,处处热火朝天,捷报频传。

  2011年8月23日,省政府在靖边县召开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座谈会。省长赵正永、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副省长祝列克同时出席会议,对榆林市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至今年7月底,榆林市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2011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9864户44587人的任务,实际完成扶贫搬迁10505户,占计划任务106.4%,完成移民建房主体10284户,占计划任务104.2%。

  国庆节前夕,记者深入四个县采访时看到,2012年榆林市的29个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都在高标准地加速建设,一幢幢县城安置楼房竞相“拔节”,一个个集镇、中心村安置项目全面开工。

  全力解难题 夺取新战绩

  万事开头难,无经验可循的白于山区远距离、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开头更难。

  一开始接受任务,手续繁杂、土地指标少、资金缺口大、产业配套难等诸多难题就接踵而来,为此,榆林市各级领导和项目建设者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围绕省上的总体战略部署,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

  陕北冬季漫长,每年有效施工期只有七个月左右。为了不因办理手续耽误工期,他们创新工作机制,各县扶贫办主动上门与土地、林业、城建、环保等部门进行项目对接,联合下乡,现场办公,土地、林业部门业务人员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整理内业,大大提高了效率。

  资金短缺是移民搬迁最大的难题。据测算,每搬迁一户,在目前省市补助基础上,仅建房一项县财政就要补贴五六万元,榆林市今年1.5万户的任务,仅建房补助一项县财政就要负担近10亿元,加之移民搬迁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建设,各县筹措建设资金规模远大于建房补助资金,据初步匡算缺口资金每年在10亿元以上。

  为此,榆林市坚持以政府主导为主的投入机制,一些财政状况好的县首先把财力投向重点放在移民搬迁配套中,财力较弱的县,通过划拨土地,间接配套,尽最大可能减轻搬迁户负担,切实做到让群众少拿钱或不拿钱。在此基础上,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将现代农业与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相结合,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白于山区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搭建移民搬迁融资平台。

  为破解土地供应“瓶颈”,各县都因地制宜,确保工程用地。定边努力流转农民土地;靖边破例在国有林地上做文章;横山缓建了别的项目,把原来的项目用地“挪用”到移民搬迁工程上来;子洲县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中安排进城移民搬迁项目。

  在建设移民住房的同时,各县都超前规划移民产业发展,不仅造城,更在造市,各个移民搬迁小区都有商铺,有开发用地,为搬迁群众今后就业及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一个个预见或没有预见到的矛盾和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一化解。

  榆林市扶贫办主任韩志平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即使有再大的困难,白于山区群众期盼的眼神,也会促使我们找到解决的办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榆林市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的实践,也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强调的这句话的实践。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程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战果!白于山区贫困群众的富裕梦,一定能早日实现!(记者 白亮)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陕西商南“流动法庭”促和谐
·陕西凤翔检察官送法进校园
·陕西洋县“一村一检察官”助推群众工作开展
·陕西延长法院:专题学习“十八大”报告
·陕西延安中院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精神
·陕西城固行政诉讼庭外和解 案结事了促和谐

·陕西城固行政诉讼庭外和解 案结事了促和谐
·陕西铜川中院法官深入农村宣传十八大精神
·陕西渭南:把群众满意指数作为“定向仪”
·陕西装财工作为固本强基提供有力保障
·陕西榆林加大基层基础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