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贵州遵义: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带来小康生活

2012-11-19 15:17:1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贵州日报 

  

  残疾人就业示范亭里“陈老板”正在工作。

  

  大型招聘会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清理住宅院落,让居住环境更整洁。

  环城社区爱心大药房让社区居民得实惠。

  居家养老服务让康民社区创建更有保障。

  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近年来,红花岗区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改造人居环境,提升居民身体素质,促进社区环境不断净(静)化、绿化、亮化,扎实推进康民社区建设。如今,多种形式的便民生活服务圈不断涌现,极大满足了社区居民看病就医、文化娱乐、环境美化和社会治安等需求,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安心、省心、开心、舒心,在这里,大家幸福快乐地奔小康。

  打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楼房院落环境优美,绿树相映的小巷平坦整洁……这是红花岗区大力实施净(静)化、绿化、亮化工程的成果。

  为了让环境更优,红花岗区采取BT模式实施5000万元小街小巷项目,通过“刀刮式”、“搬家式”的方式对全区725条巷道和城郊结合部实施综合整治,投资3728.25万元升级改造18个农贸市场。针对城市环卫市政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全区分四期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15662万元,涉及城区道路维修工程、人行道改造铺装、市政设施维修工程、环卫基础设施改造、环卫公厕改造、城市道路沿街综合整治、小街小巷路灯维修、露天市场整治、道路柔化等项目。针对背街小巷基础设施落后现象,实施“三、三、四”项目改造工程(即空中三个:屋檐排水、管线乱接、雨阳篷;墙体三个:乱设广告牌、乱涂乱画、乱张乱贴;地面四个:占道经营、道路破损、污水堵塞、垃圾乱倒),采取“刀刮式”、“搬家式”的方式,对全区725条巷道的“脏乱差”现象实施综合整治。通过改造,全区小街小巷原来脏乱差的现象焕然一新,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社区工作润泽民心,社区环境的整治让老百姓真实地触摸到城市前进的步伐——从农贸市场跟脏乱差说“再见”到内环路大变样,从老城区“穿衣戴帽”到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大大小小,红花岗区在改善社区环境方面所做的大事细活不胜枚举。

  社区建设离不开广大居民群众的支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红花岗区从多个层面组建志愿者队伍,在街道办事处层面组织义工志愿者队伍,成立街道社区义工银行,建立义工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将义工有效组织起来,广泛开展社会救助、再就业、维护社区环境等志愿服务。这些义工队伍时常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清理卫生、铲除小广告、美化社区、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带头下,更多的社区居民投入到义工队伍中来,在广大社区群众心目中形成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识,一个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在红花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为居民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红花岗区各街道办事处围绕“生活不愁”、“环境更优”的要求,以创建“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优质便捷、综合服务”的社区医疗服务示范点为目标,构建了完善、健康、合理、有效、优质的卫生服务系统。

  依托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全区所有街道办事处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社区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居民就医。红花岗区还建立了政府医疗救助制度,在建立城市居民医保基础上,每年投入100万元作为救助资金,解决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对象、贫困儿童以及特殊病人看不起病的问题,解决市民的特殊就医困难;在48个城市社区还有50万元的特需费,解决孤寡老人就医、丧葬等特殊困难。

  拳拳爱心,殷殷深情,犹如春风暖暖地吹拂,似春雨温存地浸润着百姓的心田,细微之处渗透着沉甸甸的民生情怀。在中华路街道杨家巷社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辖区残疾人困难户派发了“爱心诊疗卡”,每张卡上有居委会提供的100元医疗救助金,持卡人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就医,只需要记账签单,最后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凭持卡人签单的记账本到社区居委会进行结账;在北京路街道插旗山社区有着“爱心一条街”,社区组织辖区医院、药房、商场等成立“爱心药房”、“爱心超市”,通过“爱心优惠卡”和“爱心折扣卡”的形式,向低保户、困难户送温暖献爱心。

  面对严峻的养老趋势,红花岗区采取普惠型和救助型结合的方法,在部分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行有偿、低偿和无偿服务,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家住万里路的孤寡老人余孝全今年92岁,年老多病,无工作,无收入,每月仅靠民政定补维持生活。而且由于年老多病,老人生活起居都成问题。得知情况后,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门安排了一名养护员免费上门为老人提供买米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病、陪聊等服务,服务费由政府补贴,使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安康。

  各街道办事处利用市民学校举办疾病防治、日常生活保健常识和心理健康常识等讲座,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培训;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定期为居民开展免费体检、心理咨询、义诊、残疾人康复服务等,并为居民特别是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努力让群众生活更殷实

  红花岗区不断扩大“四民社区”的内涵,在这里,康民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居民身心健康,还包括促进居民生活小康。

  镇隆社区是遵义钛厂的家属区,长期以来,这里流动人口杂、闲散人口多,成了社区的心头病。在与钛厂物业管理公司和钛厂劳动服务公司交流后,社区和企业党组织决定充分利用国家创业就业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打造充分就业社区。镇隆社区创新性地创造一个个宣传系统,建立示范街、就业示范亭,为失业人群提供载体,打造就业平台。

  残疾人就业示范亭里,“陈老板”坐在屋子里修补雨伞、擦皮鞋。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老陈不会说话,以前在舟水桥摆摊擦鞋,经常受人欺负,生活基本没着落,在社区的帮助下,现在在就业示范亭工作,有独立的门面,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7点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完全能养活自己,独立自主地生活。

  如果社区求职人员家中无人,即便是等到半夜12点,工作人员也会带着就业信息登门询问:“有一个岗位,你们去不去?”凭着这样一股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带着一种简单的想法,他们就是这样“大家一起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仅今年6月,整个社区就业人数达2560多人,16岁到60岁的人的就业人数达2449人,失业率仅有4.1%,失业人数仅为5人。社区居民黄鑫没有工作,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参加就业培训后,在社区的帮助自主创业开超市,从买保险、谈房租、低息贷款等环节都得到积极扶持。现在,黄鑫的生意越做越好,开了三个超市,成为社区创业示范户和创业明星,还获得了3500元的奖励。

  在康民社区创建中,各社区通过开展“文化长廊”、“创业带动就业”漫画墙、定点咨询宣讲台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创业促就业政策、创业就业信息,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社区和企业共同打造创建创业示范一条街,为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搭建平台,促进自主创业。利用周边资源,积极主动与辖区企业对接,随时掌握企业用工信息,社区当好“红娘”,为企业和居民做好双向服务工作。

  红花岗区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探索了“社区支部□X”模式,即创建支部□邮政代办所、粮油配送中心、停车场等解决困难群众就业;依托“春风行动”等大型招聘会和驻地企业共建活动,帮助社区居民充分就业。同时,大力发展社区经济,通过整合资源,兴办一批社区经济实体,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社区居委会的收入,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依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社区低收入家庭就业,红花岗区把劳动保障平台延伸至街道、社区。据统计,从2006年以来,红花岗区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公益性岗位补助资金2104.4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777个,安排“4050”下岗人员及困难就业人员再就业1900人,解决了“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2008人。同时,安置“4050”人员进社区,在每个社区建立了集治安、城管、计生、救助等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队,不仅解决了“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也让他们重新回到了社会大舞台。(尹名欢)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贵州六盘水设立街头“流动消防站”
·贵州: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
·贵州同步录音录像工作实行检察长负责制
·贵州都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实现新跨越
·贵州兴义:创新社会管理异地服务农民工
·贵州安顺籍农民工“离乡不离党”

·贵州安顺籍农民工“离乡不离党”
·贵州黔南州千警千村“连亲”6270多户
·贵州荔波警方与180户群众连亲
·贵州公安教育试点工作成果丰硕
·贵州德江公安化解9件重点疑难信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