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青山区人大通过专题询问推动辖区文化产业重新“洗牌”
俯视青山区的历史名片“红房子”。
因钢铁而兴的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是个老字号的重工业基地。在老一辈武汉人眼里,青山区除了法律区划意义上的名字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红钢城。这个别称大约跟两件事物有关,一是久负盛名的武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坐落于此,另一个便是50年代初期武钢等国有大企业仿前苏联风格建造的工人住宅,因为使用红砖红瓦砌成,而被称为“红房子”。
这些房子房型基本一致,两间十多平方米房间加上厕所、厨房,成为一个“团结户”。据许多至今仍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讲,从空中看这些“红房子”,造型酷似一个繁写的“喜喜”字。在那个时代,每天都有数万工人从“红房子”里走出,迎着红彤彤的朝阳走进武钢。“红钢城”也因此声名远播。这些年来,武汉市明显加快了各城区旧城改造步伐,城市的高速发展不断冲刷着历史遗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度甚嚣尘上的工业文化遗产的存废之争引起了69名人大代表的关注。
传承与发展的纠结
“应该说‘红房子’不仅见证武钢的发展,也承载了青山人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铭记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艰苦与热情。”著名画家、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肖丰自幼居住在青山区,对过去建设武钢的岁月记忆犹新。
光阴流转,如今武钢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500强企业,而这些记载着武钢发展荣光的“红房子”在饱经半个世纪的风霜之后,已经由当年的鲜红色渐渐褪变成暗红色。由于年代久远,“红房子”普遍存在线路老化、抗震能力差、外墙风化严重等问题。
代表们注意到,不仅如此,位于红卫路街坊的约2000余套“红房子”已超龄使用20多年,加之青山区近年来大力谋求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使得拆除和改造占地面积大又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的“红房子”片区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不同的声音认为:如果把这些“红房子”都拆掉,那青山区还有什么历史建筑拿得出手呢?
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现实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仿佛演化成为一个绕不开的结。
保护与开发的呼声
是留,还是拆?随着“红房子”存废之争在坊间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已不仅仅是对几处建筑简单的取舍,而是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寻平衡点。
2011年11月,在青山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杨迎春、熊治利等69名人大代表联名向区人大会议提交了一件“关于加快推进青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议案”。
代表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加快推进青山区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对于满足青山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宜居新青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武汉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际,人大代表们提出的这件议案无疑让青山人民感到振聋发聩。”对书法和摄影等颇有研究的青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国胜笑言,代表们对青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渴望,刺激到了自己的兴奋点。
事实上,这件议案不仅激发到了许国胜,更犹如一剂猛药,刺激到了青山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神经线”上。
此后,青山区人大常委会针对辖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展开了一系列深入调研——向215名区人大代表发放调查问卷;深入10余个区政府相关部门和文化创意园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邀请包括企业家、学者、艺术家等人士问诊开方。
“武钢这块工业文化品牌不仅在武汉市,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它的生命力,让其产生辐射效应。”
“文化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化空间为依托,如果失去‘红房子’这样的工业文化遗产,就不能体现一段完整的文化链条,文化也就会失去依托。”
……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声音为青山区人大常委会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青山区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发展,就一定要在保护历史文脉和合理开发资源上,找到一条两者兼顾的道路。
监督与助推的合力
在反复听取了调研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报告后,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决定用“专题询问”这一更高规格的监督方式,来推动辖区内文化产业的重新“洗牌”。
近日,在青山区机关综合楼会议中心二号厅内,包括副区长雷萍在内的17位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直面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接受应询。
“这是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历史上首次运用专题询问这一监督方式,对区政府依法实行监督,而目的也正是为文化产业‘评估现状、展示特色、找准问题、明确重点、促进发展’。”许国胜用这20个字精炼地概括了询问的核心意义。
2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时间里,12名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分别就怎样认识文化产业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产业的现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问题,向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提出询问。
针对委员们的询问,副区长雷萍指出青山区历史上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形成了“重工轻商”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相对滞后,文化产业规模小、门类少。当前,青山区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严重滞后已经成为青山第三产业发展的短腿,与省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十二五’以来,青山区区政府调整了空间布局,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区品质。”雷萍说,这些巨变,都将提升青山区文化产业引资、引智的竞争力,青山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将由此进入难得的机遇期。下一步,青山区政府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力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彭劲 戴永胜)
·湖北襄阳推行“三事”群众工作法
·湖北枣阳法院开展冬季集中执行风暴行动
·湖北襄阳:保民安惠民生建责任型公安队伍
·湖北武汉市青山区检察院:一笔经济账点醒嫌疑人
·湖北仙桃市检察院:燃烧每一位干警的热情
·湖北荆门检察院开展案件回访活动
·湖北荆门检察院开展案件回访活动
·湖北鄂州:公共服务通达“最后一公里”
·湖北保康:做强警务保障助推公安工作发展
·湖北大别山推行“十户联防”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