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山东异地高考为啥叫好不叫座

2012-11-16 16:06:2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四川新闻网 

    从2014年起,山东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省参加高考。不过,在高中校长和教育研究者看来,推出这项政策有着更为“便利”的原因:山东历年高考门槛较高,其高考分数线在全国不是最高的也肯定在前几名,所以有意愿在山东参加高考的外省籍考生肯定不会很多,这使工作便于开展。

    山东高考率先突破户籍限制,其实却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参加高考不就为了上大学吗,而山东高考录取线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样考六百分,在北京可以念北大,但是在山东连山大也念不了。即使是山东考生,只要有办法也会做“高考移民”,到“分数线洼地”的省市去“坐享其成”搭“顺风车”,在这种背景下,真有外地考生到山东参加高考,岂不是“找死”?山东高考取消户籍限制却叫好不叫座,其实恰是再次凸现出高考录取中的地域不公。

    这些年,年年有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然而这些呼吁所指的取消,都是直指北京等“分数线洼地”而从无指向那些“分数线高地”。说白了,这些呼吁所呼,不过是“选择性取消”。山东等地是不是取消,呼吁者并不感兴趣,他们要的只是“分数线洼地”的取消。或许这种呼吁很功利,是为私利,但它确实击中了高考地域不公这个症结。

    高考录取中的“地域不公”,年年都在制造个人命运的巨大落差。同样是考生,考了同样的分数,在北京等城市就能进重点大学,而在有些省区,这种分数能不能进大学还是问题。北京户籍人口不足1300万,每年北大、清华给北京的招生指标总在千人以上;而有些人口近亿的人口大省,从北大、清华得到的招生指标却只有一二百人。北京考生和人口大省考生能上北大、清华的机会相差数十倍。比之于其它地方,北京等大城市的考生,在中小学开始就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在高考录取中又可以获得名额和分数的倾斜,这样的“马太效应”,扩大了社会不公的裂痕。

    为“地域不公”辩护的说法是,历史上已经形成了的分配框架,很难评判它的绝对合理这种说法不过是既得利益者为维护自己不当得利而不惜牺牲社会公平的托词。倘若历史上已经形成了的分配框架就要尊重,那么还要改革干什么?要是祖宗规矩一概动不得,那么我们今天一定还在原始社会徘徊。人没法选择出身,也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社会应当为每一个人提供尽可能均等的机会。打破高考录取“地域不公”的坚冰,作为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对于一些既得利益的地方是痛苦的。但是相比于更多长期饱受“地域不公”之痛的地方,前者的痛苦只是小痛苦,是一种阵痛。两痛相较取其轻,我们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而真正实现了高考录取中的地域公平,所谓户籍限制,也就不取自消了。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江西省异地高考方案后年实施 外省户籍随迁子女仍回原籍报名
·各地异地高考已提初步方案 家长盼门槛别太高
·福建:“异地高考”不再难
·云南异地高考方案将上报教育部 拟下月出台
·黑龙江异地高考方案明年即实施
·教育部官员称异地高考方案已进入实质阶段

·教育部官员称异地高考方案已进入实质阶段
·异地高考 破冰倒计时
·教育部:异地高考将设准入条件
·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路还有多远
·湖北:随迁子女可在居住地参加中高考
·广东就异地中高考开展逐县、逐校、逐生情况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