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古县衙 资料图片
中国古代,官署门口常贴许多对联。这些对联,有提醒自己要廉洁奉公的、告诫所属要安分守己的、申明要秉公执法的,多有施政纲领味道。如明代王阳明赴任对联引人注目:“求通民情,愿闻己过”,联语简明扼要表现了他的官风和政愿;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将这两句话写成对联贴在大门两旁;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题衙署联曰:“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将自己到该地做官看做是和当地百姓的一种缘分,表示为官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不鄙视和欺侮百姓。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这些楹联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强调为官要勤政为民
内乡县衙悬挂的楹联,意境深远,折射出了古代政治、官吏作风和世态民情,展现着“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艺术魅力。如县衙大门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根牢。”联中的菊潭和郦是内乡县的古称,意思是说,身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下系百姓,责任重大,如一柱擎天,必须要脚踏实地干上十年八载,勤政为民,造福一方。主持营建内乡县衙的知县章炳焘,将这副楹联镌刻在县衙大门两侧,其标榜为官务实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而章炳焘在内乡“历任九年”,之所以“交御时太平无事”,政绩突出是一个重要原因。
内乡县衙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这副楹联意思是说,视百姓为天,对不起百姓,也就如同欺负上苍,千万不能做这种伤天害理、自欺欺人和败坏名声的蠢事;辜负了老百姓,就是遗恨于民,也辜负了国家,怎么能忍心这样做呢?把损害人民的利益提高到欺天负国的高度,可谓掷地有声。
这些楹联,表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即民是官的衣食父母,官是民的个中一员,强调为官者绝不能欺压百姓,一日欺压百姓,一日就是为官者倒霉之日。这些对联语言朴实,感人肺腑,尤其是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的民本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清代许多州县衙门大堂的前面都立有一座碑,碑面北,上面写着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俸禄来自百姓的血汗,欺负老百姓,头顶三尺有青天,是要遭上天报应的。
“阳奉阴违,天有难遮之眼;民穷财尽,地无可剥之皮。”这是张公灿任无锡知县时的题联,语言质朴,含意深远。它和陈景登任晋州知府时自题一联:“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一样,都是依靠道德说教和因果报应的迷信学说来遏制腐败的。在今天看来,仅仅依靠道德说教和宣传因果报应遏制腐败是不足取的,要使官员的权力不至于滥用,必须制定合理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使权力得以制衡,这样才能使那些自律意识不强的官员不敢妄动。
也有一些官吏喜欢附庸风雅,借对联来标榜自己。清末,多琪到湖北浠水任县令,他一到,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民不聊生,可他居然恬不知耻还在官署悬挂一联:“奉君命来守是邦,两度蝶飞,只求对头上青天,眼前赤子;与其民共安此土,八年鸿爪,最难忘山间白石,寺里清泉。”俨然一副正人君子模样。此联当晚就被人改动了几个字,变成:“奉王命来虐是邦,两度蝗飞,哪管你头上青天,眼前赤子;与胥吏共刮此土,八年狼藉,只剩得山间白石,寺里清泉。”揭出了他的老底。
强调为官要廉洁务实
许多县衙三堂的横匾上书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字,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它作为皇帝劝诫为官者的箴言,出自三国魏司马昭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明清皇帝亲倡置匾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洁,谨慎处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要求为官者要淡泊金钱名利,“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既行廉政,就要清贫、勤政、辛苦和检点自己的行为。
因为当官的物质和金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所以强调取合法收入:“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体现了为官者力求减轻百姓负担,使黎民得到恩泽的爱民思想,用朴实真诚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清正之官的“官德”。
下面是福建福安县衙的一副对联:“什么叫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矣;有何称善政?只求狱讼公平难哉。”人们知道,在旧社会几乎无官不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也不乏清官廉吏,这位则要做“免士民咒骂”的“好官”,行“狱讼公正”的“善政”,实在难能可贵。如真落到实处,当是此地百姓的造化。此联采用自问自答的疑问句式,提出了为官的最低标准,同时也道出了为官的最高标准,使人品出为官清廉的难处。
强调为官要公正执法
县衙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公开审理大要案的地方,其前甬道上的戒石坊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知县在大堂审案时举目可见,警促其秉公办事。其在审案,抬头可见,以示警提醒自己办案公正。
许多楹联,要求为官者在执法中要不分亲疏远近,不徇私情,做到公正执法;对于一些因证据不足,一时还不能查明真相的疑难案件,处理时要留有余地,以免冤枉了好人。他们要求一般官员,不能把大小事都往知县头上推,而应该立足本职,各负其责,挺起腰杆大胆干事,辅佐知县成就勤政为民的事业,“勤补拙”,共同办好案子。
封建时代的州县官司法,判案公允、不徇私枉法是追求的重要内容。桂超万任栾平县令时题大堂联云:“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以赌咒发誓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也算难能可贵。清末俞樾题江苏某官署联则谆谆劝告大家息讼,不要轻易提起诉讼:“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达;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醒,莫将私意入公门。”清代杨昌题浙江某官署联云:“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受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题大堂对联立意是:“我不判错案,你也别告错人;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对联阐明了自己的司法之道。
从衙署楹联看文化品质
海瑞做官时自题堂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王阳明为官出巡时,让前导仪仗者高举“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楹联,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座右铭,魅力之大,文化意味之深,很值得品味。
古代的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五代十国,兴盛明清两代。尤其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楹联,当时的文人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各级衙门悬挂楹联也成了普遍现象。入清以后,楹联有了令人称奇的急遽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的格律文体的主流,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中国文学史话》称:“清代楹联的兴盛实在是古老文学传统末尾之处最灿烂的荣光。”故宫、颐和园等皇帝办公生活之地处处可见楹联,楹联似乎也成了中国皇帝的独特发明。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皇帝们喜欢楹联,各级官员都努力钻研楹联的学问和技巧。衙门建筑主要靠匾额楹联来进行装饰。府衙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折射封建王权文化的一面镜子。古代的楹联,从思想内容来说,很多都是要求做官清廉和断案公正的,可它们表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颇有文采。如“府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对百姓要像春风细雨一样亲善温和,断案时要像烈日严霜一样不徇私情严肃认真,很有文学色彩。如府衙二堂称“思补堂”,“思补”语出《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句,引经据典,富有底蕴。“蕴智成囊含明作镜,凭春洒翰席月抽琴”。上联说要博采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才能明察秋毫,下联说加强自己修养才能像古人那样春天里洒翰挥笔,在月光下弹琴明志。“进门先拜清风二字,出衙再留正气一身”。“清风”者“两袖清风”,“正气”者“浩然正气”,此联对仗有序,警励出入的官员为官者要清廉正直不阿,简洁道出。
府衙选定的许多楹联,或结合著名的历史典故,或结合当代历史名人,既有衙门特点,又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经得起推敲。这些楹联契合于官署建筑与环境,其书体,行、草、隶、篆俱全,或恣肆潇洒,或苍劲古朴,或清秀俊雅,集各种书法风格于一体。其雕镂,不论阴刻、阳镌,皆刀法洗练,点画有致,彰显和凸现出书品的神韵风采,拓展了衙门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增加了装饰艺术的无限魅力。应该看到,古代衙门楹联是楹联文化和皇权文化的组合,彰显了衙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凝结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其中一些作品对今日反腐倡廉、勤政敬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楹联,仿佛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颗明珠,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作者:杨雯蒨 单位:河南省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