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西藏日报:民生为本 建设幸福西藏

2012-11-15 16:07:0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陈亚联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体现,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规划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5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创新改善民生的思路和方法,共同书写了竭尽全力惠民生的新篇章。

    普惠民生之愿,安居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安居是民生幸福之归所,也是千百年来民生之夙愿。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城乡差距较大、农牧民居住条件差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西藏民生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006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西藏自治区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实施以牧民定居、农房改造和扶贫搬迁工程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全区住房条件比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房屋。采取“政府扶一点、群众筹一点、银行贷一点、援藏帮一点”的方式,根据“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组织实施,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尊重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从普通农牧民家庭到绝对贫困户,补助标准从1万元到2.5万元不等。全区各地也都立足自身实际,创新举措,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先后使27.48万户、140.21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实现了让全区所有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居新房的目标。与安居工程配套实施的农牧区基础设施综合建设工程也持续进行。200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整合资金108亿元,实施村级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工程建设。2009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充实配套工程建设内容,加快了水、电、讯、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建设步伐。201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继续把安居工程向纵深拓展。2011年至2013年,西藏继续完成未纳入“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规划的原来住房条件较好的11.78万户,安居工程实施以来新增的6.77万户,总计18.55万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西藏所有农牧民将住上条件较好的住房。安居工程及其配套的“八到农家”工程的实施,使西藏农牧区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一批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的生态型村庄出现在雪域高原。

    拓宽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全面落实针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政策。全区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创业就业,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城乡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371万人次,共培训农牧民5.4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58%。201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解决就业方面力度进一步加大,方法进一步创新。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西藏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奖励、见习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多项就业扶持政策。2011年,企业每吸纳1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按照合同期限分别给予企业5000元、1.2万元和2万元的一次性就业奖励资金,2011年自治区财政为此落实奖励资金709.6万元。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11年公开招录了1300余名人员到基层进行“三支一扶”,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90.55万元为他们购买商业医疗和意外保险。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出台“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购买公益性岗位、增强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等帮扶、鼓励政策,助推大学生就业。2011年共有1658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应届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掌握一种实用技能,就多一种就业选择。近年来,西藏通过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加大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仅2011年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500期,培训各类人员2.53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63%以上。千方百计促就业,过去5年成为我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5年,更多的劳动者找到工作、稳定就业,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

    消除民生之忧,基本保障制度全覆盖。社会保障是民生底线,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2007年,西藏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十七大以来,在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全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自2009年11月开展新农保工作至今全区所有县(市、区)全部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截至2011年末,西藏已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网”,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实现自治区级统筹,在推进社会保险省级统筹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2012年6月底,全区参加社会保险总数达230.6万人次,兑现社会保险待遇支出总计12.86亿元。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健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千年梦想将在雪域高原成为现实,这标志着全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2年西藏还将实现在编僧尼养老及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广大僧侣也在享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藏传佛教1300多年的历史上西藏僧尼首次从政府领取养老金。人民群众期盼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的美好愿景已经变为现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义在于,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5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各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民生投入力度逐年不断增大,一大批民生重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投入使用。从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到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为内容的农牧区条件改善,再到群众关心的医疗保障、教育、扶贫开发;从多次提高学生“三包”标准,到僧尼享受医疗保险;从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到拉萨告别无天然气供暖的历史;从“大鼻子”专用校车保障农牧区学生安全上学,到加快现有机场改扩建,增加国内外航线等等,如今,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