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广东惠州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探索

2012-11-15 13:49:2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现在每天来服务大厅的群众、我们接进的热线电话,内容基本以咨询为主,这和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11月1日,在广东省惠州市教育服务大厅里,李扬明科长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政策不断完善,老百姓对教育的质疑和牢骚减少了,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惠州,超过1500名学生的学校就会拥有一间服务大厅,这无疑是群众评价教育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随着惠州市确立了“底线均衡、高位均衡、注重质量、全域覆盖、惠民为要”的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新理念,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深入推进,构筑起了教育公平的广阔空间,也收获着群众不断提升的满意度。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事关惠州教育的整体建设,相应的体制机制构建关乎长远,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试点地级市,当地是如何深入实施的呢?

    同城同标 确保底线均衡

    最近,惠东县安墩镇中心小学校长丘道郁忙得不亦乐乎,他在为接受广东省的教育强镇复检而忙碌着,作为惠州市最后4个尚未完成教育强镇建设目标的镇街,完成创强任务是今年的重中之重。虽然工作辛苦,为实现创强目标付出了很多,但是丘校长感觉非常值。作为地处山区的乡镇,创强行动为安墩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学校获得了3000万元实实在在的投入,单是多媒体平台配备率就已达到80%,远超省定60%的标准。

    让每个乡镇都成为教育强镇,是惠州推进教育均等化的一个重要依托,它确保全市所有学校都达到一个相当水平的均衡底线。截至目前,全市7个县区已全部创建成省级教育强县区,全部67个乡镇今年年底有望实现“镇镇皆强镇”的目标。正是在教育创强当中,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通过新建、扩建、改建教学楼、综合楼、师生饭堂、宿舍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设施实现了升级和均衡配置,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众所周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良好的发展愿景,但它的实现一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毕竟,城乡经济条件的差异往往还是会通过市场表现出来,它天然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要达到均等化,必须实现底线均衡。为此,惠州这样谋篇布局:政府全面主导,推行“城乡一体,同城同标”的原则,建立和实行了四个“全域统一”的教育标准化制度。这项制度包括规范化学校验收全域统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全域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域统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寄宿和食堂建设标准全域统一。在规范化学校验收中,惠州明确规定“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三部分必须分别达到80%以上且必须全部指标达标,方能认定为规范化学校。

    在惠州,民办教育发育比较充分,全市有民办学校400多所,接纳着18万学生,如何让这些学校达到规范化建设的水准?“我们出台奖励措施,鼓励民办学校按照办学条件标准提升办学水准,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准入,加大对办学质量的监测和指导。”市教育局副局长范卫萍介绍,在规范化学校验收中,全市城乡学校、公办民办学校一律一视同仁,不留余地。据悉,在惠州,如今已经有30%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建成规范化学校。其中,惠城区已完成61%,惠阳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提前两年完成目标。

    关注不同群体 实现全面育人

    这是一个快乐的下午!孩子们忙着在操场上玩滑梯、坐跷跷板……走进惠阳区秋长街道善美幼儿园,你可能想象不到,在这样一个村级幼儿园里,150名幼儿当中65%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你可能更想象不到,仅仅一年前,这些孩子只有不到20%有完成学前三年教育的可能,大多能读上一年的学前班就算不错了。

    “在惠阳区,现在像这样的小学附设幼儿教学点还有12个。”惠阳区教育局副局长吴远优介绍,此前这类村庄的学前教育处于尴尬当中,办民办园由于规模上不来、收费标准低,老板们不愿意投资,政府举办又难以顾及。但是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在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中,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全区13所这样的附设幼儿教学点建了起来。“现在幼儿园以普惠性方式运转,财政每年补贴10万元,家长是比较满意的。”幼儿园园长邱玉团告诉记者。

    诚然,在处于人口转移浪潮之中的中国,在处于发展前沿、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必须很好地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学位、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接受不到规范化的教育,要实现均等化只能是奢谈。在惠州,消除本地户籍和外来户籍特别是省外户籍学生受教育差异的行动正全面展开。

    在仲恺高新区,当地正在积极试行电子公共教育券制度。到本月底,1.5万名符合条件的非广东省户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享受到公共教育券的补助。这项政策面向所有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每人每年补助300元,初中每人每年补助400元。目前,460万元的预算资金已经全部到位。

    仲恺高新区是惠州市推行电子教育券的试点区,按照计划,明年起惠州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面向全市推行此项政策。与此同时,惠州正在推行包括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普通高中阶段免费;对全市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特别是孤儿、残疾、留守儿童等入读幼儿园实施资助;对各县区新建、改扩建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给予奖补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目标都意在进一步关注民办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相对弱势家庭子女,最终实现以健全的体系确保不同的人群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阳光。

    在推进均等化中,提升整体育人水平同样被摆放到重要位置。如今惠州市通过课堂改革、推进特色、监测质量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仅在促进“德育转型”上,当地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长指导纳入德育评估内容。今年2月,惠州市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地处仲恺高新区的沥林中学就针对生源广泛,学生基础参差的实际,主动降低德育的重心,在改善艺术教育环境、改变艺术活动形式、更广泛地接纳学生上下工夫。如今,在广泛开展的安全教育漫画比赛中、感恩主题文艺汇演中、诗歌朗诵比赛中,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以潜移默化,文明素养得以升华。

    试水管理新政 构建公平机制

    如今,在惠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22.1万人,其中12.6万人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到57.56%,已远远领先于珠三角其他城市。

    经过数年努力,发展相对落后的龙门县在均等化上实现了6个百分百:完全实现布局调整目标、全部学校接入互联网、所有学校都实现了规范化验收、所有幼儿园都建成普惠性幼儿园、全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全部乡镇都成为教育强镇。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已然迈开,当前和未来惠州更在意的是什么呢?

    惠州更在意的是,如何创出一条“政府全面主导、对接建设标准、均衡资源配置、共享优质教育、拓展教育内涵、关照不同群体,试水管理新政”的均等化推进之路。

    “对照目标任务分解表,今年必须完成任务32项,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16项。现在每周我们都会召开分析会,保证年度计划如期完成。”惠阳区基础教育科科长曾越斌介绍,在完成分解任务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按照均等化的理念建立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教师补充激励机制、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机制、特殊群体入学保障机制等均等化发展机制。

    仲恺高新区也是这样,当地在试点电子教育券的同时,着力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服务机制和中考机会均等机制。当地打破户籍障碍,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和居住证制度有效对接,加快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与户籍人口子女统一学位规划、统一入学程序、统一学籍管理、统一探索成长指导。

    除了完善人人同享、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权利,惠州市着力推动均等化步入深水区,探索包括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代学校制度、电子教育券制度、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四项行政管理新政。

    目前,简政放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经在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市农业学校、惠州市华罗庚中学等学校展开,这项改革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董事会在学校发展中发挥“支持帮助、指导咨询、监督协调和桥梁纽带”等作用。而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上,惠州已经在部分市直学校和县区学校试点,试点学校拥有人事管理、自主招生权、财务自主权等10多项权利。“这项改革就是要逐步去除学校行政化,回归学校本质,释放办学活力。”市教育局基教科毛少琼科长介绍,推进均等化更重要的是要构建起更优的发展机制,最终实现学校的办学、育人都步入科学化的轨道上来。为此,当地已将推动教育均等化纳入对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的责任考核。

    【实践者说】

    惠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可辉:强化供给是均等化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人民满意,是党的十八大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教育均等化,就抓住了教育公平,就抓住了教育质量,就抓住了教育惠民。

    今年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惠州列为全省唯一一个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惠州市委、市政府从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角度出发,把教育作为全市试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第一个领域,要求教育部门为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创出新路子,实践新方法。

    经过近一年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更新思想,理念先行,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重视基础,强化供给,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敢于创新,一体设计,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

    感受最深的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必须要把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必须始终把学生和家长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学生和家长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只有坚持教育惠民,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立德树人,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只有把每一所学校都建成学生喜欢的地方,把每一位学生的身心都充分激活,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均等化的目标。(记者 董少校)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四川成都法援惠民服务均等化保障有力
·成都法援惠民服务均等化保障有力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德实践
·新疆:落实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
·改善农牧区用邮条件 让群众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
·找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

·找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
·海南澄迈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广东佛山市南海桂城街道:破解束缚力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海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小财政办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