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011年以来,随着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实施,我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拉练”检查的重要内容,全省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基层是社会管理的重心,也是创新的源泉。我省各级坚持重心下移,健全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管理服务功能,基层干部因地制宜,发明了一项项充满活力的创新之举:发轫于永安市八一村的“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被快速复制;福州 “135”城市社区党建模式,带动着社区管理创新;全省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组建基层维稳信息员、维稳群众工作队、网络舆情引导员“三支队伍”,群防群治力量发展至4万多支50多万人;以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人性化服务为重点,全省总结推广福州鼓楼区、厦门海沧区“网格化”管理经验,科学划分网格基本单元,连续3年把社区信息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200个社区建成“海西智慧平台”,全面承接政府公共服务……
省委书记孙春兰指出,社会管理的过程也是服务群众的过程。要把民生优先作为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坚持每年办成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实实在在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回眸社会管理领域的深刻变革,我省始终高扬着“以人为本”的时代旗帜
从2014年开始,在我省高中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将可参加福建省高考,与本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我省出台文件规定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生活设施用地用于保障房建设的面积不低于30%;提出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11项内容,泉州更是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明确24项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让流动人口“落下来、稳下来、融进来”……
同时,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还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省委书记、省长连续14年与设区市党政主要领导签订综治领导责任书;全省依法规范权力运行,编制行政职权目录,市县两级分别绘制了1.67万幅和4.25万幅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有效减少了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全面推行“信访路线图”,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6.2%……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回应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改进社会管理这是福建社会管理的演进逻辑,也是时代发展的动人图景。
·福建上杭人民法院:小名片发挥大作用
·福建南平延平试点“无讼”库区活动
·福建福清侦破部督贩卖亲子案
·访十八大代表、福建公安边防总队司令部参谋张丽萍
·福建长泰开展“进校园普法促安全”法制讲座
·福建永定成立 “基层法庭法律服务e支部”
·福建永定成立 “基层法庭法律服务e支部”
·福建高院党组中心组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
·福建永定成立“基层法庭法律服务e支部”
·福建破获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件73起
·福建漳州123个“和谐乡村促进会”调处矛盾纠纷130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