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江西

南昌:以“民调评警”推进社区警务创新

2012-11-14 10:46:5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被评为“最美警察”的麻丘派出所社区民警龚辉、心系流动人口打造“候鸟湿地”的湖坊派出所社区民警刘小彬、被喻为“金牌调解员”的蛟桥派出所社区民警熊少波……他们都是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民调评警”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民意的聚集,民意的认可,是对社区民警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南昌市公安局“民调评警”工作、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肯定。

    2010年,南昌市公安局正式启动“民调评警”工作,借助社会民调力量,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随机邀请辖区群众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点对点测评,广泛听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如今,“民调评警”已成为南昌公安的一大亮点。通过“民调评警”活动,民警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社区警务工作得到有力推进,许多老百姓交口称赞。

    两年来为群众做好事四万余件

    南昌市公安局把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作为社区民警工作的着力点,引导社区民警从纠纷化解、办证办照、社区服务、扶贫帮困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入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今年4月,西湖分局筷子巷派出所民警吴磊在走访群众时,一位居民反映曾因赌博被罚款,导致多次就业失败。吴磊将这一情况反映到所里后,筷子巷派出所专门研究制定了新的管理制度,规定除政法机关调取前科材料、征兵政审,以及涉及重要部门、行业调查等特殊事项以外,对于一般性就业、上学等事项,派出所将为其隐匿轻微违法行为记录。目前,筷子巷派出所已为辖区120余名居民的就业、婚姻提供人性化服务。针对群众的建议,筷子巷派出所还建立了迷路老人档案、送“流浪钱包”回家、案件上门回访等服务举措,赢得了广泛好评。

    两年多来,南昌市社区民警共走访群众270余万户,送证上门19.8万余张,为群众做好事4万余件,调处矛盾纠纷1.8万余起,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警民关系更加密切。在2010、2011年全省政法系统人民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南昌市公安局连续两年名列第一。

    社区民警每月进社区120小时

    “心系群众如鱼得水,背离群众如树断根。”公安工作离开了人民群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调评警”工作促使民警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扎实做好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群防群治等工作。当前南昌市社区民警进社区的时间人均月累计达120小时,是过去下社区时间的1.5倍。通过走访,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增强,基础工作进一步扎实,线索来源也进一步扩大。

    今年5月,高新分局高新派出所辖区内的一家幼儿园附近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受害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凶手逃离现场。案发后,社区民警邹永亮立即深入辖区,凭着走访中打下的扎实群众基础,仅经过3个多小时的排查和分析就锁定了3名犯罪嫌疑人。案件的快速侦破,是走访带来的巨大收获,“民调评警”有力实现了打击防范、和谐警民关系的双赢。

    民意汇集成基础工作“源头活水”

    社区民警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掌握信息。在“民调评警”中,南昌市公安局积极引导社区民警按照实名、实数、实情、实时的要求,在入户访查中加强人、案、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的源头采集,切实做到“日走访、日采集、日录入”,并及时维护更新信息,确保各类基础信息完整、准确和鲜活。他们推行“传统+科技”工作法,把信息化手段融入社区民警工作中,强化重点物品、重点行业的动态化信息管控,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了、控得住。将社区民警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进一步量化考评社区民警信息采集的数量、质量。

    截至9月底,全市社区民警通过“民调评警”录入警务综合系统信息170余万条,整治重点、复杂区域、场所6100余个,协助办理辖区治安案件6800余起,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3300余条,通过走访破获刑事案件1800余起,为实现全警信息共享、研判预警、主动防范、整体管控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记者 陈 希 通讯员 胡 坚 龚雅婧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