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江西日报: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2012-11-13 16:50:0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朱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无疑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实践特色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方法。富有实践特色,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一句话,“拿事实来说话”。党的十七大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这一经验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只能立足基本国情,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辛探索中开拓前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如果没有人民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许多改革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许多改革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历史不会忘记,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用实践交上了第一份合格答卷。从尊重群众在实践中迸发出来的首创精神先行试点到逐步推开,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方法。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全国人民的新期待,对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在全党进一步树立起实践的权威,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只要我们始终重视实践,重视群众,把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实践和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选择,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措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根本要求。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标准是实践,认识的动力是实践,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和人民创造历史这一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势,蕴涵着历史运动规律,体现着时代前进潮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我们就能够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能够站在时代前列,顺应发展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推动社会进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下,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才智,把握规律、建设国家、实现现代化、造福全社会的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30多年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探索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应该看到,我们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和每一个进步,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还是每一项重大改革决策措施方案的出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积极探索的有力推动分不开的。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凝结着广大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一再表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最基本的源泉,是我们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根本动力。只有始终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社会主义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解放思想,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从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这种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坚决反对一切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毫无疑义的。而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创新,这也是毫无疑义的。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是突破教条主义的羁绊取得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克服教条主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形势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仍然是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解放思想,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必须着力改进党的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必然要求。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给作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忘我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为复杂严峻,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党同志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立足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时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自觉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的根本保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使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都得到尊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解决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他们的呼声、意愿、智慧、创造才能得到切实的重视和尊重,实践标准才能全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