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饭场是山村特有的风景。它朴素而独特,热闹而真实。
山村饭场是约定俗成的。天气暖和,到晌午、傍晚或在早饭的时候,人们就会自发地从各自的家里走出来,甚至倾巢出动,左手端着大海碗,右手举着菜饼子,迈着四方步,汇集到街里的饭场上。墙根下的阴凉处,蹾着一溜红石头。坐在凉阴阴的石头上,个个一脸轻松,或者一脸笑意。如果在冬天,就会圪蹴在一个暖和旮旯,脸冲着太阳,吸吸溜溜,很夸张地嚼着。碰到熟人路过,都会关切地问一句,吃了吗?对方答吃了。如果没吃,这边总会热情地说,在这儿吃吧!
山村饭场一般设在开阔、干净的地方。巷子口、枝叶茂密的树下、背风向阳的墙根……都是公共场所,街里居多。坐在石头蹾上,即使因风蚀、雨淋、日晒,红石头变成了褐色、黑色,那早已被磨去棱角的石面,仍长期保持干净如洗。坐在小桥的石栏上,小河叮咚如弹琴,抬头就能看到村外地里的庄稼,以及山坡上绿草如茵和一棵棵形态各异的树木。爬在院墙垛上,红石板平展如水。还有石头垛、躺在街边的檩条,都是人们的座位,有的爽性席地而坐。热了,女的可以敞开衣襟,男的干脆脱去上衣,光着身子,为这事没人说三道四。
山村饭场选择离谁家远近也有讲究。饭场设在那里,多半是祖上沿袭下来的,要开设新的,并不容易。在谁家门口设立饭场,这家人必定不同寻常。特别是在生产队的年月,支书或者大队长的门口、巷口最热闹,村里大大小小的头头凑在一起,不用专门开会,在饭场上叨咕几句,就把事儿定了调,几天的活儿便有了安排。也有选择在辈分高威望又高的住家附近,这家住户便以此为荣,从而自觉自愿地把饭场打扫得干干净净。
山村饭场还是传播、交流消息的天然乐土。那村那家发生了啥事,谁的闺女和谁的儿子递了红(邢台西部山区方言,定亲的意思),谁啥时下了葬,谁家生了个带把的。乡里过集都有买啥的,哪个村请来个戏班子,哪个村晚上放电影。蝎子几毛钱一斤,桔梗几毛,柿块多少钱,一斤黄豆能换多少玉茭,哪里的盐白哪里的盐黑。村里哪家的婆媳绊了嘴,谁买了件新衣裳,地里该下啥种子了,哪儿的庄稼该间苗了,哪块麦子该下镰。传来传去的,总是这些话题。引诱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他们兴致勃勃,谈古论今。在外工作回来歇班的人也走进饭场,村里的人问这问那,了解外边精彩的世界。
村民们总是在饭场肆无忌惮地调侃和宣泄。吃完饭仍不肯离开,接着继续闲侃。不着边际,胡诌八扯,反正说假话也没人追究,说大话也不上税。讲一些花边新闻、桃色事件,大多是道听途说的无稽之谈。在这里,小叔子给老嫂子逗些荤话,不想泼辣的老嫂子,竟让小叔子出尽洋相。遇到女人不在场,男人们三句话没说完,就扯到裤裆里的那些事。粗糙不免俗气。也有时,为了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发生分歧,村里人凭着自个肚里那点玩意儿,去争得脖红脸粗。但事后绝不记仇,等下次到饭场依然相互嘻嘻哈哈。对时政弊病,以及贪官污吏,可以放心大胆地抨击揭露,尽情出气,用不着担心遭到打击报复。
人们可以毫无遮拦地炫耀自己。经常在饭场吃饭,能从碗里看出谁家穷谁家富,谁家的娘们精打细算会过日子。媳妇窝囊,做不出好饭,这家男人考虑面子,往往会蹲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不吭不响地拨拉着筷子。媳妇做了拿手饭菜,男人总要拿到饭场的显著位置,边吃边把话说得锣响。面条轧得劲道,女人会给男人挑满满一海碗干起面,男人满面春风,不管坐着、蹲着还是站着,都会用筷子把面条挑得老高,噗噗地吹几下,丝丝哈哈吸溜进嘴,吧唧吧唧咀嚼一阵,故意显摆。我们村因此还闹过笑话,给后人留下了笑柄。
一说贾庄家吃火烧,就是在取笑贾庄人。贾庄村很小,虽没有富裕人家,但贫富仍是有差别的。其中一户家境贫寒,可他偏偏爱面子。娘给他烙了一个火烧,他左手端着盛满寡汤的大海碗、右手高举着那个火烧来到饭场,但他舍不得咬一口,趁人不注意,悄悄掖起来。第二天他又举着那个火烧出来了。别人见了问他。他摆出一副骄傲的姿态,高举起火烧说,那是,天天这个了。后来不少人发现了其中的缘由,都憋着不吭声。有一天,他正举着那个火烧给人谝时,被一条野狗叼了去,他撵了三里地也没撵上,结果他舍不得吃的火烧,进了狗肚。
这不过是一个笑料罢了。
嬉笑怒骂,粗俗俚语。在山村饭场,只要不乱了辈分儿纲常,不跨越男女堤防,没有是非曲直,都会一笑了之。这里的表白淳朴至诚,乡土风味浓郁纯真。虽然近乎原始,喝的是清汤寡水,过的是苦涩日子,但开心的笑声,仍不断飘向天空。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