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江西日报: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2012-11-13 15:59: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西日报 

    杜飞进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之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对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下路径:

    一是立足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等语言成果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样属于认识的范畴,必须以立足实践、表达实践、推动实践为构建话语体系的主要路径。立足实践,就是要面向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表达实践,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给出有力的解释和描述;推动实践,就是要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和话语作进一步的概括提炼,提升思想,创新表达,助力发展。应当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中国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话语体系构建中自觉坚持群众立场,充分满足群众的话语需求,充分反映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语言。

    二是注重文本。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创立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本宝库。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内核和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所包含的概念、提法、判断、表述以及由此构成的理论表达,是构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核心元素,把它们完整地纳入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根本保证。注重文本,不能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既防止漠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又防止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应坚持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一步整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时代元素。

    三是面向世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遵循开放的原则,用恰当的话语和形式表达中国观点、中国立场,在国际重大事件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充分展现我国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友善的国家形象。应当大胆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加深理解,扩大共识,增进友谊,推进合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盲目照搬所谓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吸收借鉴。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