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河南日报:以创新驱动加快科学发展

2012-11-09 16:53: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记者 白全贵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紧迫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并在“7·23”讲话中,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记者就创新驱动推动科学发展问题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

    创新驱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记者: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怎样理解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何重要意义?

    洪银兴:最早使用创新驱动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来的是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他把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创新驱动强调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

    创新驱动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发展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发展方式,而创新驱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

    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需要寻求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过去,我国长期依靠的是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但现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寻求新的驱动力。创新驱动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及组合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内生性增长。显然,创新驱动可以在减少物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它不仅解决了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是创造新的增长要素,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有创新的新兴产业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低水准、缺乏国际竞争力,急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是简单的下哪个产业,而是要有创新的新兴产业来带动。过去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我们只能是实施跟随战略。跟随发达国家之后,通过学习和引进发展的高科技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技术,发展的新产业也可能是国际市场上开始产能过剩的产业。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西方国家竭力打压中国,对中国的高技术封锁和贸易摩擦明显加大。这就逼着我国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业。国际上正在兴起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们没有理由再错过,需要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占领世界经济科技的制高点。

    参与全球化竞争需要创新驱动。长期以来,世界经济的中心一直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外围。其突出表现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以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换取发达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格局能够获取一定的贸易的利益,但不能改变自身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和市场的依附地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我国的这种外围地位实际上是在为发达国家“打工”。当我国成为经济大国后,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改变自己的外围地位,这就是参与全球化经济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从而由外围转向中心。这就要求我国要在创新中培育自身的中心地位。首先是科技创新中心,只有在科技方面占据优势,才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其次是产业创新中心。不只是创新在当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求这些新兴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创新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记者: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您认为,如何才能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洪银兴:着力点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抓手。

    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涉及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固然需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但不能仅限于此,需要关注科学发现和科学发现成果向产品和技术的转化过程。创新所要求的要素的新组合不仅仅是企业对已有要素的组合,而是要对创新的三方面工作(科学发现工作、对发明成果进行转化工作、采用新技术)进行新组合。这就是对产学研的新组合,从而形成大学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现在的趋势是,大学的知识创新延伸到了产业创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延伸到知识创新阶段,形成了企业家和科学家相互的合作,互动共赢的局面。原来的技术进步主要是以企业的技术创新为源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正在兴起的新科技,重要特点就是科学的新发现、新突破直接推动产业创新,这不仅仅是原来以企业为源头的创新,而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创新。因此,大学作为知识创新主体,不仅仅要出重大的原创性的创新成果,还需要向前一步,进入研发。国内现在许多发达地区,过去都是在建设开发区,引进外资,现在都转向了建立大学科技园,引进大学研究院,劲头胜过了当时吸引外资的那种热情,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自主创新的要求不只是新发明在某个企业那里转化为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成果及时地在全社会推广和扩散。只有当全社会都能采用自主创新成果时才能谈得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抓手,前提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需突出两个方面:首先是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单纯的竞争机制只是解决创新外在压力,不能解决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和独占创新收益,可以使创新者的创新成本得到充分的补偿。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垄断不仅可以克服对创新成果免费搭车的行为,还可增强创新动力。其次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创新面向市场可以使创新成果具有商业价值,但创新不能没有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的作用,一是提供自主创新的引导性和公益性投资;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三是为创新成果的采用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强制措施。也就是说,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政府的推动和集成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原崛起必须要有跨越发展的思维,走创新驱动之路

    记者:作为中部地区的河南,目前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您对河南发展有何建议?

    洪银兴:作为中部地区,河南发展潜力很大,我认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是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过去,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展乡镇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第二个阶段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经济的国际化。现在江苏等东部省份提出创新驱动,是为以后的发展积累后劲。河南的发展不能简单地重复东部走过的发展道路,应该跨越东部地区走过的发展阶段,要有跨越发展的思路和思维,走创新驱动的道路。

    明确大学知识创新中心地位。把大学城变成科技城,建设大学科技园,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大学是创新的源头,大学城不能简单地办成教育基地,也应办成知识的聚集地,科技成果的聚集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地。这方面,江苏等发达省份的经验可供借鉴。在沿海,特别是苏南,过去发展乡镇企业的时候有一个名词叫星期六工程师,现在强调的是星期六科学家,需要科学家发展推动他们的产业经济。南京大学在南京办国家科技园,在苏州、无锡、常州办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在扬州有光电研究院、化工研究院。很多地方过去是竞相引进外资,现在是竞相引进大学,像苏州、无锡等地引进了多所高校合作办学,可以说,很多地方像当年吸引外资一样吸引大学和研发机构进驻,并且给大学老师科技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河南的高校数量和质量是不错的,很有实力,但在办的过程中,要有创新驱动的思维。虽然短期内看不出明显的效应,但相信不久后发的优势就可显现出来。

    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会主动与高校对接,主动把新的研发项目和技术引进企业。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家,会带动一大批企业家跟着走。在江苏,经常有企业家去南京大学等高校参观,主动寻找合作项目。江苏有很多的新能源项目是河南的企业去做的。这说明,河南不缺少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这需要我们去培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开发区要成为创新驱动的样板。现在办开发区成为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开发区实际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代表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部地区,至少重点开发区要有两个聚集,一个是创新要素的聚集,一个是创新产业的聚集。比如,在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引进什么类型的企业?如果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解决就业问题,但不能解决发展能力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有没有创新意识,有没有跨越发展的思维的问题。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