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幸福广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多次强调,广东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走以民生为重点的发展道路,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2007年以来的这5年,广东更加重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转型升级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依归,实实在在地闯出了一条“发展过程让人民参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之路。
从经济广东转向幸福广东,这是针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提出民生任务,广东所交出的答卷。
幸福指标体系扭转政绩观
在2011年5月正式出台的广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中,“民生福祉显著改善”赫然在目。5个月后,广东率先公布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幸福指标体系,“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成为衡量党员干部工作的一把标尺。通过考核评价促使官员的政绩观发生根本转变。
在《2011年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调查报告》中,广东公布了百姓的“幸福评分”: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中,过半数城市群众总体感到“比较幸福”。
自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幸福广东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着力部署、不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今年,省财政将再投44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7月9日,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称,党政机关要带头压减行政支出,过“紧日子”,坚决控制临时新增开支,省下钱来保民生。
建设幸福广东,广东坚持走“以民生为重点”的发展道路。
2011年7月,汪洋首次提出“三个民生”思想,即要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
对于搞好“基本民生”,汪洋表示,要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底线民生”的理念,即是要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温饱无忧、体面尊严地生活;在百姓最关心的“热点民生”方面,广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变“政府配餐”为“群众点菜”
广泛引入民间机制,吸引社会各方力量一起参与和推动社会建设,这是幸福广东建设的又一个突出特征。
建设幸福广东,广东念好“三字诀”:“减”、“放”、“转”,走出了一条政府与市场、社会协同善治之路。我省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长达10%以上,截至去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是30535家,从业人员达42万多人,成为建设幸福广东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11年,全省性社会团体共承担政府委托、转移的职能394项,获得政府补助1.25亿元。
老百姓也积极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目前,广东正在破解“垃圾围村”问题,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财政资金不足,农民家家户户“凑份子”,凑出修建垃圾池等保洁费用,争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可见,广东下了大力度让社会组织、民众以及市场力量真正融入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中来,变“政府配餐”为“群众点菜”,从而真正实现政府“掌舵”、社会“撑船”,“大社会、好社会”和“小政府、强政府”共同打造幸福广东的宏大美卷。
样本
工资与公务员持平 老师越教越舒心
今年教师节那天,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林胜除了要张罗新学期工作外,还要组织老师们表演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王林胜从18岁高中开始一直致力于博罗县乡村小学的教学事业,他认为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做老师的也越教越舒心,这是我从教近30年不肯离开的重要原因。”
王林胜的例子是惠州教育惠民的缩影。这几年,惠州实施“城乡教育联动”策略,优秀教师下农村,农村教师进城区;在就业方面,通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班,让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满意的工作……在龙门县龙潭镇,当地人称,全镇最好的建筑物就是学校的教学楼。这得益于龙门县通过创建教育强县、教育强镇,花大力气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
不仅仅是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近几年,在就业、医疗等方面,惠州均大力推进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引导各种公共服务资源优先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以这些创新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在大力推进相关政策以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惠州还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在9月1日开始申请的惠州中心区三个公租房项目中,首次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申请者范畴;惠州年内计划推出“岭南通·老年卡”,届时65岁以上在惠州居住超过半年的外地老年人可像本地老年人一样持卡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
2012年,惠州被省里确定为全省首个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将通过试点为全省创造经验。近年来,惠州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建设。今年上半年,惠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出达32.4亿元,占全年计划投入的40%多。
对于经济体并不大的惠州来说,这笔钱数目并不小。那么,钱从哪里来?
在备受关注的资金投入保障方面,惠州首先在财政体制上“动刀子”。惠州确保市、县(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适当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建立市级专项统筹资金,用于加强全市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环节。与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相匹配的是另外三驾马车——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多元参与供给机制和考核监督评价机制。这四大机制也是惠州着力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宝贵经验。
这些老百姓的切身体会背后,是广东省围绕“建设幸福广东”,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求解人民群众的幸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做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广东走出了一条民生引领科学发展的幸福之路。
·广东惠州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社会管理齐头并进
·广东:探路社会管理创新
·广东启动社会创新研究联盟 解惑社会管理困境
·广东民间组织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颁奖”
·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让“服务味”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