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长张玉林向区委书记王成继(右)汇报工作。倪建军杨海水/摄
到榆阳农村商业银行调研预防工作。
到煤矿调研。
面对国旗庄严宣誓。
考察信息化建设。
高点定位谋发展,全面推进创新高。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检察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全区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以争创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为目标,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基层院建设,扎实开展各项检察工作,努力实现班子建设科学化、队伍管理制度化、文化建设长效化、业务工作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机制健全、运作规范、业绩突出、队伍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榆阳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榆阳区检察院是榆林市检察院的老先进,如何在既有成绩基础上更进一步,是榆阳区检察院党组始终关注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榆阳区检察院党组响亮地提出“突出思想政治,凝聚队伍合力,打造区院精神,创造全国一流”的奋斗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干警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干警争创一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新形势下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形成人人以院为家、处处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
在抓思想政治教育、促作风建设工作中,该院坚持做到坚定“一个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突出“两个重点”(突出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强化办案质量和改变作风)、做到“五个结合”(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检察工作重点;与岗位工作实际;与干警思想相结合)、抓好“五个落实”(抓好教育时间、教育地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效果的落实)。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该院开展“三讲、三重、三比”活动,即要求班子成员讲党性、重品行、比作为,要求中层干部讲政治、重操守、比业绩,要求一般干警讲道德、重素能、比才干。
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教育方式,精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解放思想中提升理念,在服务大局中提升形象,在履行职责中提升业绩,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特色,在队伍建设中提升能力,推动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的全面发展。
争做“五个模范”,打造坚强领导班子
打造团结、务实、创新、民主、高效的领导班子,是基层院建设的动力和基础。几年来,榆阳区检察院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在优化班子素质、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班子战斗力、打造榆阳检察文化精品、构建文明和谐检察上下功夫。该院检察长张玉林带领班子首先从基层院建设科学发展如何定位,如何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从而引领推动基层院的建设入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达成共识,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基层院建设的信心,坚定带领全院干警开创基层院建设新局面的决心。
为切实发挥党组的核心作用,该院党组一班人争做“五个模范”,即争做精诚团结的模范、争做带头苦干的模范、争做开拓创新的模范、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争做关心群众的模范。每位党组成员向干警承诺“约法三章”:无论执法办案还是干部任用,无论财务开支还是机关管理,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决策,开诚布公,阳光作业,廉洁自律,接受监督。班子成员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率先垂范,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全院唱响“干警向党组成员看齐,党组成员向检察长看齐”的口号。
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该院班子成员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在经费开支等问题上率先垂范,与干警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强化班子内部和上下级相互监督制约,不断提高班子威信,树立良好形象。
健全规范管理制度,推进整体素质提升
榆阳区检察院党组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长期重要任务来抓,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武装干警,以全方位的教育提升干警,以严格的制度纪律规范干警,以真挚的感情善待干警,让干警在榆阳检察的大熔炉里,得到实现价值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注重完善制度,促进规范管理。结合“制度建设年”活动,通过“立改废”,修订了159项管理制度,形成了涵盖各方面的制度体系。该院相继完善了《党组议事制度》、《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院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责任制》、《干警八小时以外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编印成册发至每位干警,做到事事有规范,时时有监督。
注重深化改革,激发队伍活力。2008年以来,该院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坚持以工作成效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建立了能上能下、择优汰劣的用人机制和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优化了干部结构,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激发了整体活力,全院呈现出“比学习、比业务、比奉献、比成绩”的良好风气。
注重选才用人,落实从优待检。积极培养和选拔优秀干警,5年来共选拔12名优秀干警担任中层干部,新任命正科级检察员26名,副科级检察员16名,党组成员5名。
注重教育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素质为要,以创新为力”,加强干警的政治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全院干警100%达到本科学历,有9名干警取得研究生学历,新进人员司法考试通过率达85.5%,2人获得全省“优秀公诉人”和全市十佳侦查监督检察员称号。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务保障能力
建立现代化的高科技基础设施,是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科技强检的客观需要和内在需求。榆阳区检察院党组认真贯彻“以业务工作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的“三位一体”工作思路,将检务保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为干警创造良好的执法办案条件和工作环境。
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7200多平米的现代化技侦大楼,圆满完成“两房建设”任务。实现网络技术服务办案,建立了多媒体侦查指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脑语音举报系统、同步录音系统,对自侦案件实行24小时监控录像等,基本实现了案件管理、质量监控、业绩考核、网上办公、资产管理、检务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尤其是在业务部门充分应用办案软件系统,进一步规范了办案程序和干警的执法行为,为检察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潜力。
关注民生服务大局,塑造良好检察形象
塑造关注民生、一心为民的检察形象。榆阳区检察院高度重视检群关系,始终把“关注民生、走进群众”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院领导经常带队深入24个乡镇、7个办事处走访调研,了解群众需求,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建立26个乡镇社区检察工作联系点,进一步畅通联系群众、服务社区的渠道,主动满足群众的各项法律诉求。
2012年深入开展“两下移三贴近”活动以来,该院10名检察官在12所重点中小学担任兼职法制副校长,举办法治讲座和维权活动36场次,2万多名青少年参与互动。设立“流动检察工作站”,张玉林带领干警深入包抓社区、乡镇走访、调研,在全区巡回开展检察宣传服务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促社会和谐发展。
该区崇文路学院社区有几条黄土铺的巷道因地势低,一到下雨天,积水排不出去,道路泥泞不堪。榆阳区检察院包抓崇文路学院社区以来,张玉林多次与财政、交通等部门协调资金和人力、物力问题,终于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问题。大河塔乡王崖村的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家里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但出于经济效益考虑,该村一直未能设立信号塔。该院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在该村建成了信号塔基站,为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人联系提供了方便。
在今年3月以来开展的“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体察民情、体会民意、体验民生,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的“三进三体三问三解”活动中,榆阳区检察院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干警共下基层走访50余次,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和法制专题讲座43场,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发放征求意见和建议函500余份,受理群众法律咨询2400余人次,化解上访案件10余件,并为包抓乡镇联系造价204万元的修路项目1项(已开工建设),为包扶村联系党支部建设等13个项目(共计65万元)均已启动。
全面履行检察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针对近年来榆阳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高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增加的区位特点和该院执法工作面临的案多人少(刑事案件占全市三分之一强,职务犯罪案件占四分之一)、点广面宽、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困难,榆阳区检察院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干警不怕吃苦,增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检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调整工作思路、改革办案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执法措施,激励和保障大家多办案、执好法。
2012年1月至9月,榆阳区检察院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和成效。其中查办职务犯罪案件10件23人,查办国家工作人员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数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2倍,大案数占到立案数的92%,查处科级以上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达到立案数的30%以上,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60余万元;民行审判监督中提请上级院抗诉的案件采纳率达到100%;刑事犯罪案件批捕数上升25%,起诉案件数上升32%,但办案时限整体缩短,质量明显提高,所办案件无一错捕、漏捕,起诉案件无一超时限,有罪判决率达100%。(倪建军 杨海水 高笑秋)
·陕西咸阳检察官进镇办法律巡回宣传受欢迎
·陕西华县擦亮“窗口”迎群众倾力执行赢民心
·陕西西安:法警不再“两边靠”
·陕西西安中院:稳中求进争创一流
·陕西延安“消防一小时”培训1235次
·陕西未央:普治并举奏响社会“和谐曲”
·陕西未央:普治并举奏响社会“和谐曲”
·陕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赚"足民心的新农合
·陕西化解3589件涉法涉诉信访“骨头案”
·陕西法院举办审务督察员资格培训班
·陕西:多警种联勤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