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发展的十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年。
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江淮大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伴的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群众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面对新形势,安徽以巨大勇气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凝心聚力锻造“平安安徽”,倾情倾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取得显著成就。美好安徽的图景,正在和谐春风吹拂下清晰呈现。
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管理越凸显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社会管理创新建树众多、亮点纷呈。加速崛起的安徽充满活力,和谐稳定。
源头治理防范化解矛盾
化解社会矛盾,是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必然要求。我省坚持关口前移,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2006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意见,全面部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建设。针对基层矛盾集中的特点,各地积极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调解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2010年,我省出台办法,要求各地各部门对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重点项目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当年全省共对国有企业改制人员分流、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安置等714件重大事项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暂缓实施53件,有重大风险不准实施的49件。 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方能听到群众心声,及时纾解民怨民愁。自2005年以来,我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成为常态。 2011年,全省市县两级共有12290名领导干部接待群众115635人次。县级以上领导包案13511件,带案下访7825件,大量信访问题和群体性矛盾得以解决。
服务为先转变管理思维
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势所趋。作为流动人口大省,我省坚持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治本之举,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积极推行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顺利融入城市,归属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3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迫切需要关爱的群体。近年来,我省把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省级民生工程,积极推进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验示范区建设,孩子们在充满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刑释解教人员需要社会的特殊帮助。我省健全刑释解教人员与家庭、组织的衔接机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职业培训基地113个、过渡性安置基地296个,帮助解决落实户口、家庭接纳、基本生活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树立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 服务,要转变作风,深入群众。通过“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等一系列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与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横亘在党群干群之间的一些隔阂被消除,社会和谐的基础更加稳固。
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
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将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放到基层。
目前,全省基层社区普遍建立居民代表大会组织,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良性互动机制逐步健全。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8亿元,新建社区活动和服务用房3万多平方米。 80%以上社区建立了服务站,建立各类社区服务设施2万多个,服务项目40多项。社区建设逐步由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理事的“四有”向服务优质、设施优良、环境优美、队伍优秀“四优”迈进。 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合肥、芜湖、淮南、马鞍山等地普遍推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网格范围内管理和服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个呼声都有人倾听,每一项任务都有人落实”。以撤销街道办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广,城市管理从“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变为“市、区、社区”三级网络,有效实现了重心下移、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的目标。
干部走访 真情架起“连心桥”
□基层亮点
繁昌县横山社区横山村村民艾永虎家最近吃上了自来水。艾永虎的妻子何元荣告诉记者,丈夫长期瘫痪,家中经济拮据,一直没钱安装自来水。前些天,县民政局局长乐家来到家中走访,了解情况后,当即安排救助资金帮助解决吃水难题。
作为全省“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的延伸,今年9月以来,芜湖市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活动,艾永虎正是乐家来的联系户。
上门走访时,乐家来将艾永虎家里里外外看了个仔细。在笔记中,他写道:“厨房放在客厅,饮食情况差;(卧室)20平方米,采光、通风不佳,气味混杂;旱厕,不卫生。 ”该市规定,党员干部到联系户家中走访时,必须“三必看”、“三必问”、“三必留”:看厨房、吃得怎么样,看卧室、住得怎么样,看厕所、卫生怎么样;问群众生活冷暖,问就业发展,问建议意见;留下关怀的话语,留下解决问题的承诺,留下联系的方式。 繁昌县繁阳镇村民丁平为了住房的事,曾连续上访几个月。近日,县农委主任朱根水上门走访,联系有关部门为丁平安排了一套廉租房。“党员干部忙前忙后,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丁平感动地说。
■闪光印迹
2011年9月,省委部署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近半年里,省、市、县、乡党政及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共走访群众270余万户,帮助解决一大批生产生活难题。 集中走访结束后,省委办公厅出台意见,建立走访长效机制,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多种举措,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常态化。
亳州市谯城区实行村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图为工作人员在整理替农民办事的资料。 记者 陈明 摄
服务代理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基层亮点
10月17日一早,五河县四陈村农民陈业良到村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代办点,请村干部代缴100元养老保险金。 “我们村有3个这样的代办点,老百姓遇事只要动动嘴,全部交给干部去跑腿。 ”陈业良告诉记者。
四陈村有3个村民组,4000多村民,一条怀洪新河穿村而过。过去,怀洪新河南岸浍南、龙湖两个村民组的村民到镇里村里办事,来回一趟要花6元钱摆渡费、至少大半天时间。现在,村部、浍南、龙湖3地分别设立为民服务代办点,向群众派发印有镇村干部姓名、电话、职责范围的“党建连心卡”、“便民服务卡”。外出打工村民王玉婷通过“便民服务卡”预约村计生专干陈传海代办准生证,返乡后仅用一天就办好相关手续。 眼下正是农忙季节,四陈村家家户户都忙活着耕地播种、给麦田施肥,村干部们却每天在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代办点轮流值班,保证村民有事随时能找到干部。“全程代理给群众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干群心贴近了,村级各项事务开展得更顺利了。”村党总支书记陈传旭说,前段时间村里修下水道、建路灯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不少村民二话不说就把地方腾了出来。
■闪光印迹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行以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对需要办理的事项,采取统一受理、分类承办、上下联动、限时办结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全省各县(市、区)都开展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基层干部迅速转变角色,工作重心变为给农民“送钱、送法、送政策、送服务”,基层政府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社区管理 层级减少服务更优
□基层亮点
10月16日,记者来到蚌埠市禹会区锦绣社区。近一个月前,禹会区启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锦绣社区所在的大庆街道被撤销,锦绣社区与相邻的安纺社区合并为大社区。
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记者遇上居民吴宗美前来办理孕环检证明。到计生窗口短短一会儿,吴宗美便办完手续。 “以往可能要花一两天。 ”吴宗美告诉记者,撤销街道前,在社区办过手续后,还要到街道再开一次证明,其间要找好几名工作人员。 “现在跑一趟路,找一个人,一次性就把事办好了。 ”
体验到变化的不仅有居民,还有社区工作者。贾雷芳在改革前是张公山街道办事处主任,如今是锦绣社区党工委书记、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工作压力大了不少,但他觉得在与群众的直接接触中,服务意识和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在整个禹会区,像贾雷芳一样从街道分流到社区的工作人员,有近150人。“原街道办人、财、物等资源全部下沉到社区。 ”蚌埠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广军介绍,改革前禹会区的22个社区,政府按每个社区每年4万元补贴工作经费,改革后整合形成9个大社区,每个社区每年获得经费补贴可达三四十万元左右,大大充实了基层管理、服务力量。
■闪光印迹
2010年7月,铜陵市率先启动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在主城区撤销街道,建立大社区,实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较好地实现了提升管理、优化服务的目标。 铜陵经验示范作用明显。今年7月以来,黄山、蚌埠、芜湖、六安等地先后启动试点,改革效应在越来越多的基层社区展现出来。
阳光村务 公开透明强化监督
□基层亮点
10月24日下午,在含山县运漕镇庙赵村村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正在审议上一季度该村财务收支情况。
“计生宣传费用670元,村部购买办公桌123元……”委员会成员对账目一笔笔仔细核对,确认记得清楚、用在实处后,监委会主任刘先山打开抽屉,拿出印章郑重盖上红印。
“村里的票据,没盖监委会的章就没法报销,重大村务事项,监委会不同意就不能实施。 ”庙赵村村支书曹维根说。村民监督委员会由1名主任和2名委员组成,对村级组织和村“两委”实施民主监督,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
在庙赵村村务公开栏里,财务、计生、社保、工作计划等村民关心的内容一一公布。 “监委会都审核过,再拿出来‘晒一晒’,村务更‘敞亮’。 ”曹维根笑着说。
公开透明消除了干群“隔阂”,村里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 “以前,搞公共工程建设这样的工作,村民担心有猫腻,常常既不愿出钱也不愿出力。”曹维根坦承。如今,监委会审核村里重要事项,并及时通报给村民,大伙儿心里都有本“明白账”。“干部办实事,我们看得清,打心眼里支持村里的工作。 ”一位村民表示。
■闪光印迹
2010年以来,我省全面推进以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完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等为重点的“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全省选举产生51682名村监委成员,全面推行村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全省1422个乡镇(街道)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16个市和105个县(市、区)建立“阳光村务”或“三资”信息监管平台。
·安徽安庆: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安徽:关爱服刑人员子女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铜陵:创新社会管理 满足群众需求
·安徽召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
·安徽铜陵:源头治理夯实社会管理创新根基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组织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集中宣传采访活动
·安徽司法厅出台社会管理意见开工“四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