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印迹
2011年9月,省委部署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近半年里,省、市、县、乡党政及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共走访群众270余万户,帮助解决一大批生产生活难题。 集中走访结束后,省委办公厅出台意见,建立走访长效机制,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多种举措,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常态化。
亳州市谯城区实行村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图为工作人员在整理替农民办事的资料。 记者 陈明 摄
服务代理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基层亮点
10月17日一早,五河县四陈村农民陈业良到村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代办点,请村干部代缴100元养老保险金。 “我们村有3个这样的代办点,老百姓遇事只要动动嘴,全部交给干部去跑腿。 ”陈业良告诉记者。
四陈村有3个村民组,4000多村民,一条怀洪新河穿村而过。过去,怀洪新河南岸浍南、龙湖两个村民组的村民到镇里村里办事,来回一趟要花6元钱摆渡费、至少大半天时间。现在,村部、浍南、龙湖3地分别设立为民服务代办点,向群众派发印有镇村干部姓名、电话、职责范围的“党建连心卡”、“便民服务卡”。外出打工村民王玉婷通过“便民服务卡”预约村计生专干陈传海代办准生证,返乡后仅用一天就办好相关手续。 眼下正是农忙季节,四陈村家家户户都忙活着耕地播种、给麦田施肥,村干部们却每天在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代办点轮流值班,保证村民有事随时能找到干部。“全程代理给群众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干群心贴近了,村级各项事务开展得更顺利了。”村党总支书记陈传旭说,前段时间村里修下水道、建路灯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不少村民二话不说就把地方腾了出来。
■闪光印迹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行以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对需要办理的事项,采取统一受理、分类承办、上下联动、限时办结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全省各县(市、区)都开展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基层干部迅速转变角色,工作重心变为给农民“送钱、送法、送政策、送服务”,基层政府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社区管理 层级减少服务更优
□基层亮点
10月16日,记者来到蚌埠市禹会区锦绣社区。近一个月前,禹会区启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锦绣社区所在的大庆街道被撤销,锦绣社区与相邻的安纺社区合并为大社区。
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记者遇上居民吴宗美前来办理孕环检证明。到计生窗口短短一会儿,吴宗美便办完手续。 “以往可能要花一两天。 ”吴宗美告诉记者,撤销街道前,在社区办过手续后,还要到街道再开一次证明,其间要找好几名工作人员。 “现在跑一趟路,找一个人,一次性就把事办好了。 ”
体验到变化的不仅有居民,还有社区工作者。贾雷芳在改革前是张公山街道办事处主任,如今是锦绣社区党工委书记、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工作压力大了不少,但他觉得在与群众的直接接触中,服务意识和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在整个禹会区,像贾雷芳一样从街道分流到社区的工作人员,有近150人。“原街道办人、财、物等资源全部下沉到社区。 ”蚌埠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广军介绍,改革前禹会区的22个社区,政府按每个社区每年4万元补贴工作经费,改革后整合形成9个大社区,每个社区每年获得经费补贴可达三四十万元左右,大大充实了基层管理、服务力量。
■闪光印迹
2010年7月,铜陵市率先启动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在主城区撤销街道,建立大社区,实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较好地实现了提升管理、优化服务的目标。 铜陵经验示范作用明显。今年7月以来,黄山、蚌埠、芜湖、六安等地先后启动试点,改革效应在越来越多的基层社区展现出来。
阳光村务 公开透明强化监督
□基层亮点
10月24日下午,在含山县运漕镇庙赵村村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正在审议上一季度该村财务收支情况。
“计生宣传费用670元,村部购买办公桌123元……”委员会成员对账目一笔笔仔细核对,确认记得清楚、用在实处后,监委会主任刘先山打开抽屉,拿出印章郑重盖上红印。
“村里的票据,没盖监委会的章就没法报销,重大村务事项,监委会不同意就不能实施。 ”庙赵村村支书曹维根说。村民监督委员会由1名主任和2名委员组成,对村级组织和村“两委”实施民主监督,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
在庙赵村村务公开栏里,财务、计生、社保、工作计划等村民关心的内容一一公布。 “监委会都审核过,再拿出来‘晒一晒’,村务更‘敞亮’。 ”曹维根笑着说。
公开透明消除了干群“隔阂”,村里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 “以前,搞公共工程建设这样的工作,村民担心有猫腻,常常既不愿出钱也不愿出力。”曹维根坦承。如今,监委会审核村里重要事项,并及时通报给村民,大伙儿心里都有本“明白账”。“干部办实事,我们看得清,打心眼里支持村里的工作。 ”一位村民表示。
■闪光印迹
2010年以来,我省全面推进以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完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等为重点的“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全省选举产生51682名村监委成员,全面推行村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全省1422个乡镇(街道)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16个市和105个县(市、区)建立“阳光村务”或“三资”信息监管平台。
·安徽安庆: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安徽:关爱服刑人员子女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铜陵:创新社会管理 满足群众需求
·安徽召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
·安徽铜陵:源头治理夯实社会管理创新根基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组织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集中宣传采访活动
·安徽司法厅出台社会管理意见开工“四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