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安徽

安徽:管理创新 筑牢和谐基石

2012-11-07 13:12:2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安徽日报 

    黄金发展的十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年。

    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江淮大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伴的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群众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面对新形势,安徽以巨大勇气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凝心聚力锻造“平安安徽”,倾情倾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取得显著成就。美好安徽的图景,正在和谐春风吹拂下清晰呈现。

    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管理越凸显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社会管理创新建树众多、亮点纷呈。加速崛起的安徽充满活力,和谐稳定。

    源头治理防范化解矛盾

    化解社会矛盾,是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必然要求。我省坚持关口前移,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2006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意见,全面部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建设。针对基层矛盾集中的特点,各地积极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调解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2010年,我省出台办法,要求各地各部门对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重点项目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当年全省共对国有企业改制人员分流、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安置等714件重大事项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暂缓实施53件,有重大风险不准实施的49件。 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方能听到群众心声,及时纾解民怨民愁。自2005年以来,我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成为常态。 2011年,全省市县两级共有12290名领导干部接待群众115635人次。县级以上领导包案13511件,带案下访7825件,大量信访问题和群体性矛盾得以解决。

    服务为先转变管理思维

    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势所趋。作为流动人口大省,我省坚持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治本之举,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积极推行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顺利融入城市,归属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3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迫切需要关爱的群体。近年来,我省把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省级民生工程,积极推进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验示范区建设,孩子们在充满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刑释解教人员需要社会的特殊帮助。我省健全刑释解教人员与家庭、组织的衔接机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职业培训基地113个、过渡性安置基地296个,帮助解决落实户口、家庭接纳、基本生活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树立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 服务,要转变作风,深入群众。通过“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等一系列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与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横亘在党群干群之间的一些隔阂被消除,社会和谐的基础更加稳固。

    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

    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将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放到基层。

    目前,全省基层社区普遍建立居民代表大会组织,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良性互动机制逐步健全。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8亿元,新建社区活动和服务用房3万多平方米。 80%以上社区建立了服务站,建立各类社区服务设施2万多个,服务项目40多项。社区建设逐步由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理事的“四有”向服务优质、设施优良、环境优美、队伍优秀“四优”迈进。 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合肥、芜湖、淮南、马鞍山等地普遍推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网格范围内管理和服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个呼声都有人倾听,每一项任务都有人落实”。以撤销街道办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广,城市管理从“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变为“市、区、社区”三级网络,有效实现了重心下移、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的目标。

    干部走访 真情架起“连心桥”

    □基层亮点

    繁昌县横山社区横山村村民艾永虎家最近吃上了自来水。艾永虎的妻子何元荣告诉记者,丈夫长期瘫痪,家中经济拮据,一直没钱安装自来水。前些天,县民政局局长乐家来到家中走访,了解情况后,当即安排救助资金帮助解决吃水难题。

    作为全省“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的延伸,今年9月以来,芜湖市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活动,艾永虎正是乐家来的联系户。

    上门走访时,乐家来将艾永虎家里里外外看了个仔细。在笔记中,他写道:“厨房放在客厅,饮食情况差;(卧室)20平方米,采光、通风不佳,气味混杂;旱厕,不卫生。 ”该市规定,党员干部到联系户家中走访时,必须“三必看”、“三必问”、“三必留”:看厨房、吃得怎么样,看卧室、住得怎么样,看厕所、卫生怎么样;问群众生活冷暖,问就业发展,问建议意见;留下关怀的话语,留下解决问题的承诺,留下联系的方式。 繁昌县繁阳镇村民丁平为了住房的事,曾连续上访几个月。近日,县农委主任朱根水上门走访,联系有关部门为丁平安排了一套廉租房。“党员干部忙前忙后,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丁平感动地说。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安徽安庆: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安徽:关爱服刑人员子女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铜陵:创新社会管理 满足群众需求
·安徽召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
·安徽铜陵:源头治理夯实社会管理创新根基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组织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集中宣传采访活动
·安徽司法厅出台社会管理意见开工“四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