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社会中,农民是最大群体,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意义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惠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此同时,各种新矛盾也不断涌现,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挑战。当前,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结合起来,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发展与稳定的主体力量,形成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新体系。
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发展与社会组织发展相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个领域出现新的变化。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各类新型社会组织大量出现,农民思想更加复杂多元,农村社会管理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等,都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应根据实际,创新思路,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到各类经济组织和产业链条中,建到综治维稳组织和基层民主组织中,建到园区、社区中。实践证明,只有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感受到党的关怀,感受到党员的作用,才能使党组织在统筹协调中,实现对农村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有效领导。
着力加强基层民主组织建设,实现组织决策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加强基层民主组织建设,注重群众参与,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保障。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大量矛盾和冲突,和群众缺少知情权、参与权有关。从一些地方的实践和试点经验看,扩大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参与决策,可以在建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同时,设立村代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村代会为常设性议事、决策机构,由村民代表组成,是村民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整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职能,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村务管理进行监督。这样就可以形成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组织新体制,从而最终实现村里的事儿大伙商量着办,大事小情都让群众明白、由村民作主,使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
着力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实现社会管理与群众共同致富相结合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必须与满足农民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社会管理才能取得实效。实现生活富裕是当前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独立创业能力较差,很多农民面临着致富无路、发家无门的窘境。自主创业的农户,多数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本高、规模小、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加上了解市场信息少、缺乏技术和管理能力,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好的收益。从实践看,帮助农民致富、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让农民和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可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通过能人大户领办、村组农户联合、院校基地合作、龙头企业带动、流通市场链接等方式,着力培育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把农民吸纳到组织中,形成一头牵农户、一头联市场的产业化“链条”,推动生产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抱团发展转变,为农民开通“致富路”、架起“致富桥”。
着力加强维稳组织建设,实现用好维稳队伍与调动广大民力相结合
随着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权益意识的增强,广大农民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同时,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警力不足,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也容易乘虚而入,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理念,把用好维稳队伍与调动广大民力有机结合起来。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的矛盾纷繁复杂。实现农村和谐稳定,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实践中,要把分散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到调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队伍中来,参与到维护治安、共建平安的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以解决维稳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实现广大农村的长治久安。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可以立足于“让农民自己帮自己、自己管自己”,积极构建三级维稳组织网络,即在村建综治工作站,工作站以下设综治小区,综治小区以下设综治小组,使农村形成“有困难大家帮,有矛盾大家解”的维稳格局,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执笔:赵研、张艳玲、杜一鸣)
·浙江潮州:信号灯”工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辽宁抚顺“户联网”建五级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河北邢台推行“四个覆盖”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辽宁抚顺:“户联网”构建县乡村片户五级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海南“三融入”助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农村社会管理与三个关系
·农村社会管理与三个关系
·湖北荆门建协会推民主 夯实农村社会管理根基
·肃宁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山东诸城创新社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
·肃宁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村里大事小情村民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