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山东

山东济南市中区:基层法院亮出文化名片

2012-11-06 10:14: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该院组织法官到全国优秀法官李昆仑所在的法庭参观学习。

  

  图为该院法官文化长廊。

  济南,这座因拥有著名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而光彩耀人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静静地生长在历史的长河畔。

  而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正以其厚重的法院文化,与一座古城的历史相映成趣。

  近年来,市中区法院在文化建设中,注重引导法官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培育“严谨规范,公正廉洁,崇尚正气,奋勇争先”的法院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带有独特“市中印记”的文化元素葳蕤生长,干警的文化品格和法院的人文精神逐渐养成,“文化”,成为市中区法院的形象名片,并内化为推动工作的有力引擎。2003年以来,该院先后获集体二等功、一等功,被授予“全省法院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公正执法先进单位”、“全省优秀法院”、“省级文明机关”、“全国法院思想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法院”、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全国模范法院”等称号,并获得“全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2008年视察该院时,评价该院“既有法律氛围,又有文化氛围”,“法院和干警的精神面貌好”。在这里,文化的厚重与轻盈,演绎得是那样的精彩。

  “零距离”的服务文化凸显关怀

  “我不跟你谈,我要找你们领导”,一位神情焦虑的来访群众在接待室对接待他的同志嚷道。“我就是今天的值班院长,您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跟我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交流,来访的老大爷满意地离开了法院,临走时还不住地握着值班院长的手激动地说,“院长亲自过问我的事,这回总算安心了。”像这样的院长接待,是每一位党组成员的例行公事,在市中区法院已经实行了十年。

  在推进文化建设中,该院以打造“零距离”的司法服务为导向,坚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诉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法院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成果。

  实行值班院长每日接访制度,当事人有任何意见,都可以直接面见领导。该院从社会上选聘了部分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特邀调解员,负责先行调解、促和工作,拓宽了当事人话语表达的渠道。利用当事人评议系统,当事人来院或登录“网上法院”,可以随时对法官庭审情况、司法行为、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评议。“网上法院”中设置了网上信访、廉政举报系统,鼓励当事人随时随地、通过多种渠道反映、举报问题。另外,开通了院长在线接访和法官QQ在线交流互动系统,每天安排一名院领导和一名法官在线,负责随时解答、处理当事人和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这些系统的开通、运行,保障了当事人的话语权,便于人民群众参与到管理中来,也使社会监督有了生动、具体、实在的体现。该院还利用“网上法院”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多司法服务,设置了法律法规等栏目提供免费的法律检索、查询服务;公开各类型案件的举证规则、文书样式、立案须知、收费标准、诉讼风险等,提供在线指南服务;滚动播出各类开庭公告和送达公告;开通了山东省首个以关爱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吕青关爱成长热线”,为失足青少年提供远程回访、视频帮教等服务。

  “全透明”的行为文化塑造形象

  张律师是济南市小有名气的律师,业务繁忙,长期奔走于各地法院,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市中区法院办公楼大厅的一台机器前认真地记录着。“这是卷宗查询系统,通过我们立案时给的密码就能在这台机器上看到案件的所有卷宗材料了,在家通过互联网也能查到,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让我们对案件的进展了如指掌。”

  公开即公正,透明即清廉。让司法活动和司法政务在透明中运行,对于形成氛围导向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至关重要。为此,该院着力打造“全透明”的行为文化。

  将诉讼权利义务、各类案件的举证规则、审执时限、诉讼风险等全部告知当事人,且实施庭前引导、证据交换、判后释法。该院对来源于审判实践,历经反复研讨制定的25类常见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实体处理意见》向当事人公布,规范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实现绝大部分常规案件“同案同判”。

  该院开发了电子卷宗即时查询系统,当事人借助该系统,可以随时、反复查阅正在审理、执行中的自己案件的电子卷宗,全面掌握案件信息,即使是没有到庭的当事人,也可借以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在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的同时,也将掌握在法官个人手中的审判权全部置于当事人的监督之下,对转变作风、规范行为、严格公正司法起到了非比寻常的约束、促进作用。另外,院领导及审判管理部门、审委会委员都可以借助该系统对法官司法行为进行适时监督,有效地避免了幕后操作、体外循环。

  开通运行了功能型互联网门户网站——“网上法院”,将电子卷宗即时查询系统搬到了互联网,使接受监督成为法官自觉,有力地促进了法官公正廉洁司法品格的形成。在每个审判法庭内都设置了庭审声像同步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院领导对每天公开进行的庭审进行即时监督。定期选取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件通过“网上法院”在互联网上直播,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2003年起,该院实行了裁判文书网上审查,规定当月审结案件的判决书都要上网,接受裁判文书监督小组大到实体处理、法律适用,小到标点符号、错字别字的严格审查。同时,借助“网上法院”,将刑事判决书以外的所有判决书,在对个人信息做必要处理后,全部在互联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了执行流程登记制,除可能激化矛盾或影响执行外,执行案件都组织申请人到场。每一次执行活动,都填入《执行流程登记表》,由申请人签名确认,并纳入电子卷宗。执行过付款实行逐笔登记、网上流转、限期过付、自动核销、定期通报,执行人员不经手现金。还在“网上法院”中设立“执行曝光台”、“执行公告”、“执行线索举报”、“限制高消费令”,敦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同时接受社会公众对执行线索的在线举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上执行”。

  该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精密司法,实现了从立案、分案、证据交换、鉴定、审理、判决到执行等环节的深度公开,充分调动了当事人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不仅促进了司法公正,更成为规范司法权力运行、预防司法腐败的重要抓手。

  “无缝隙”的制度文化引领

  在该院网站近期的首页上,法官陈杰因为穿制服没带小国徽而被通报。像这样的制度,该院已坚持了十年。

  该院注重制度与文化的有效对接,将法院文化建设融入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引导法官行为、增强职业素质、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的促进作用。经过长达近十年的坚持和积累,形成了横向覆盖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纵向贯穿案件审理前前后后,严格掌控所有重点、节点,着力规范司法行为的管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小事做起,从细处规范,实施“精密司法”。如,对裁判文书标点符号、错字别字,法袍穿着和法槌使用,甚至办公室内的花草高度、接打电话的声音大小之类的小事,都有严格的规范。除此之外,该院还十分注重管理上下环节的衔接,以形成无缝对接。以审判流程管理为例,为实现对所有案件审限的绝对控制,该院一项关于流程监控管理的主规定,有10多个单项规定与之相呼应、相配合。案件一经受理,流程管理部门即启动流程管理程序,所有案件在程序中的运行状态便纳入了网络监控;案件审结后,审判管理办公室即启动“四统一”、“四对照”审核程序,严格审核各庭报结的案件数,是否做到与统计数、评查数和归档数一致,案由、案号、结案方式、结案时间是否对应;判决书上网后,文书监督小组即启动文书挑错、通报程序;上诉案件二审审结后,发改案件审查小组即启动网上审查和责任认定程序……此外,所有案件开庭前,法官要无一例外地写出庭审提纲并存卷备查;公开开庭的庭审,要无一例外地接受网络监督和实地观摩、评议;判决书在送达前,要无一例外地经过草拟、初审、分阅、定稿、签发、再次审核、印刷、送达等8道严格工序;所有案件的电子和纸质卷宗,要无一例外地接受评查和抽查;所有发改案件,要无一例外地接受责任审查,等等,由此以来,整个管理体系就以制度设定的职责为衔接,形成了自动运转、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头尾相接的长效机制,促进了队伍严谨规范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重渗透”的精神文化孕育品牌

  五年前,民二庭法官胡炜炜审结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这一审判活动的亮点在于,不仅把眼前的案子解决了,还把案件背后隐藏的连环纠纷也一揽子解决了。为此,胡炜炜成为该院首届“最佳办案实录榜”的获奖者之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气壮山河的事迹,只是在平凡的审判岗位上做好每一件小事,但在五年间审结的1300多件民商事案件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信访及缠诉事件,胡炜炜连续五年获得最佳办案效果奖。当问起如何能做到让一千多件案件当事人都满意时,胡炜炜说,“我想就像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一样,公正审理每一起案件,公平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也是法官的天职和责任。”

  胡炜炜的感受和体会,源于该院长期以来推进精神文化建设而形成的法官文化自觉。市中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冯媛认为,管理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的集体,可以依靠领导的个人魅力或者依靠严格的制度管理,但管理一个一两百人的集体更多的是依靠文化的力量。法院文化应当是一种激发法院和法官的内生动力,内化于心,外显为精神风貌,体现在干警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

  坚持情感浸润、文化渗透来推进法院文化建设,培养法官的职业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感,是该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该院在长期严格管理的同时,在院内积极营造和谐环境。一是借助文化元素感染人。建设了文化长廊,干警们将自己创作的刺绣、编织、书法、绘画、摄影、集邮等作品悬挂于中,在自我欣赏中实现自我激励、自我陶冶。每个庭室都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角、文化墙和法官茶座。干警的办公案头,设有小书架、小衣冠镜、小记事板、自创小格言和廉政小台历,实施“五小”文化熏陶。二是通过主题活动教育人。重大节日,举行升旗活动;每季度,院长都为大家荐书赠书;每年,都要组织“走进监狱听忏悔”活动或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组织常规化的“维护法院形象,恪守职业道德”宣誓签名活动。组织年轻法官、复转军人、庭室负责同志开展“秉承光荣传统,立志奋发成才”、“为军徽增光,为天平添彩”、“近距离感受优秀”、团队拓展等活动,让大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凝聚力量。三是创建精神家园浸润人。在局域网上创建共同的网络精神家园,开辟了“廉政视频”、“法官茶座”、“人生箴言”等栏目,开展“珍惜荣誉,无愧模范”、“假如走错一步”等大讨论活动,进行互动教育。院庭领导利用网络留言对同志们的进步和不足给予表扬和提醒,起到了春风化雨效果。开通了“快乐岛”,大家在岛上展心情、晒幸福、秀绝活、谈人生,祝福同事的生日、成绩和进步。精神文化的点滴浸润,增进了法官和工作人员的心理和情感认同,形成了共同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市中区法院又将反映法官业绩的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进行量化,并在网上公示,由此形成了“干什么不如干工作,有什么不如有成绩,靠领导不如靠自己”的干部选拔用人文化,有力推动了该院各项工作的发展。

  今天,卓有成效的法院文化建设使市中区法院形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主旋律,迸发出一种给社会信任、给队伍激励的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创新文化建设的航程中硕果满舱;明天,市中区法院人又将载着文化育人、强院兴业的理念扬帆远航。(记者 闫继勇 通讯员 田薇加 付文文)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济南车管微博开通两周年及创新应用座谈会侧记
·济南十万“红袖标”维护治安
·山东济南96119热线接线民警吴靖
绝不能放过一个举报火灾隐患

·山东济南历下网格化巡逻创建“零发案”地区
·济南推进“九小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
·济南车管微博:借助新平台 提供更优质服务

·济南车管微博:借助新平台 提供更优质服务
·山东济南消防健身操提升安防意识
·山东济南法院未成年维权“五位一体”工作法效果好
·济南历城民警尽心竭力服务企业
·山东省济南中院:审判质效的“倍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