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云南

云南积极探索边境普法新形式 法制走边关奏出边境线和谐音符

2012-11-06 08:48: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泼水节普法”、“僧侣普法队”、“法制电影进边境”……充分利用地方特点、民族特色活动传播鲜活法律,让法律知识、法制意识在边境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云南省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积极探索边境普法新形式的真实写照。

    “与接壤国家建立边境普法协作机制,深化边疆民族地区普法工作,是全方位推进云南省‘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性工作。”今年8月,云南省推进“法制走边关”现场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召开,云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康晓东在现场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据介绍,云南省边境线总长达4000多公里,全省有8个州市、25个县(市、区)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边民往来频繁,由于不懂对方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增多,从而给边民往来经贸带来障碍。随着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加快做好边境地区的普法基础性工程,对于推动边境地区法治建设、维护边疆和谐稳定意义重大。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就云南省积极探索边境地区普法工作新形式进行了采访。

    探索边境普法合作机制共创和谐

    今年35岁的张瑞从2007年2月开始担任瑞丽市姐相司法所所长,他对调处边民矛盾纠纷有深刻体会。“边民纠纷的产生多数由两国法律制度差异引发,因此,增强边民法律意识,是减少和预防这方面矛盾纠纷发生的治本之策。”张瑞说。

    姐相乡位于云南省瑞丽市中部,东南面与缅甸11个边境村寨接壤。每逢“泼水节”等重大民族节日和宗教庆典等活动,张瑞都会组织有关部门在缅甸边民主要入境通道和节庆现场,通过发放民族语言宣传资料、展出展板、观看法制节目等方式,向来参加活动的缅方边民宣传我国有关法律法规。

    瑞丽市司法局局长董诗文告诉记者,瑞丽市下辖5个乡镇,36个村民小组与邻国缅甸边境村寨接壤,且多以田埂、水沟为界,形成了“一寨两国”、“一家两国”等独特景象。特殊的地理区位,使该市边境一线时常有两国边民矛盾纠纷发生,对农村基层稳定和边境安宁带来不利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瑞丽市司法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逐步探索出既符合中缅两国国情又符合瑞丽特殊边境边民实际的民间普法宣传协作机制。

    目前,瑞丽市214个自然村中,村村都有自己的调解员和文娱演出队,这些演出队常常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演一些节目进行普法宣传。

    位于中越边境的文山州麻栗坡县,与越南河江省同文县、安明县、官坝县、谓川县、黄树皮县和省会河江市“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277公里。全县辖4镇7乡93个村委会9个社区192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仡佬等民族群众。由于部分边民法制观念淡薄,导致跨境犯罪和纠纷时有发生。2011年3月,麻栗坡县司法局提出并启动了“麻栗坡县边境百村千组大普法活动”,采取“六个到乡村”(即法制宣传资料到乡村、法制宣讲到乡村、法律服务到乡村、法制文艺到乡村、人民调解落实到乡村、依法治理到乡村)措施开展边境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今年5月15日,越南河江省司法厅组织河江省司法友好代表团前来麻栗坡,举行了“中国·麻栗坡——越南·河江”边境普法合作正式会谈,双方签订了边境普法合作会议纪要。

    “边境普法合作机制对推动云南省普法工作,促进边境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友好往来,建立安宁和谐的边境秩序,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康晓东说。

    民族宗教文化和现代法律有机结合

    在勐海县勐遮镇,摩托车是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由于边民交通法律意识淡薄,酒后驾车、无证驾车、飙车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年轻和尚也违规驾车。为此,召庄佛寺协同26个佛寺,成立了和尚法规检查巡逻队,分片分点走上勐遮镇的各条主要公路,在交警部门支持下,对无证驾车、飙车的年轻和尚进行检查,并对违法驾驶的年轻和尚进行批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治理,和尚无证驾车、飙车现象逐步减少,其他人员违反交通法规驾车的势头也得到遏制。

    据介绍,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人口数量最多且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僧侣的言行和操守,往往作为一种威望,在傣族农民群众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同时,小乘佛教的不少主张又和法律精神相融相通。针对这种情形,景洪市司法局意识到:结合宗教优势推进普法工作的路子值得探索。于是,景洪市依法治市办和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市佛教协会在勐罕镇41个佛寺的僧侣中,聘请184名普法志愿者,组成“僧侣普法队”,向他们颁发了法律宣传员聘书,赠送了农民法律知识读本。

    曼春满佛寺坐落在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内,始建于公元583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当地有名的佛寺之一。曼春满佛寺坚持利用宗教活动场所,由宗教教职人员向村民开展普法活动,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和自治州民族立法知识,长期以来该寺庙成了村民学教规、学法律的讲习场所,成了远近闻名的“僧侣普法志愿者”培训“大本营”,成为全市“法律进佛寺”活动经验展示推广平台。“法律进佛寺”活动开展以来,勐罕镇的“僧侣普法队”共参与举办禁毒学习班21期,参与开展大规模禁毒宣传20场次,参与交通安全宣传24次。

    据介绍,“僧侣普法队”不仅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傣族村寨的和谐安宁方面也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据统计,“僧侣普法队”成立至今,先后参与调解民间大小纠纷50多起,积极协助勐罕镇9个村委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协助84个村小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针对勐罕镇部分村寨出现高额聘礼、大办红白喜事的现象,佛协积极发挥其在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将民族宗教文化和现代法律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遏制了一些不正之风。

    法律融入少数民族歌舞似春风化雨

    在永平县龙街镇贵口村,村民阿某与儿媳姜某关系一直不佳,二人只要说话就大吵大骂,甚至打架。2011年4月,贵口村在司法所的帮助指导下,成立了“贵口村民族法制宣传文艺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律知识和社会道德与彝族打歌、傈僳族歌舞等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认真在各村各寨进行宣传表演。通过宣传队和调委会的共同努力,阿某与姜某多年来积下的婆媳矛盾最终有效化解。

    今年以来,临沧市司法局认真组织开展以“法治文化·为边民服务”为主题的“法制电影进边境”活动,深入边境一线村寨播放法制电影600多场,并通过现场互动、咨询图片展、发放普法资料等形式,将法治精神和法律知识通过电影这个载体送到边境地区。该市沧源县还组建了业余民间艺人法制文艺队伍,通过排演法制小品、二人转、快板、山歌等形式,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方言、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坚持专业化与群众性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于一体的法治文化精品,法治文化才能被各民族群众所广泛接受。”康晓东说。(记者刘百军)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