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灿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最重要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这一系列最重要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解决文化建设领域一元与多元的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自从改革开放步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文化建设领域,最突出的矛盾和挑战是一元(主流文化)与多元(非主流文化)的矛盾。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国外特别是西方各种思潮驾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涌入国门,日益影响着广大民众;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多种经济成分迅猛发展,利益主体不断分化,反映这些多种经济成分和不同利益主体要求的社会思潮也不断涌现;在这种“外入”与“内生”交错发展的态势下,当今我国的价值观念已经从传统的一元转向多元。然而,任何社会的主流价值形态和思想道德观念在核心体系上又总是一元的;因此,价值观念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矛盾必然形成。这种矛盾的形成,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由于多元的价值观念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会形成一种强大的阻隔和消解力量,极大地影响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的效果,导致民族凝聚力的削弱与民族离散力的增长;而长期以来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不足,对社会价值观念引导的不足,致使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则使人们在众说纷纭的价值评价中,无法把握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容易造成价值观念、荣辱观念的混乱与颠倒,加剧了民族离散力的增长。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分化、西化战略,以其先发的强势文明为载体,向中国猛烈出击,造成了我国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演化,甚至动摇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乃至信仰。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全体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和道德等不同层面,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内核和主题;没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精髓和主旋律;没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具有重大的凝聚功能及调节与激励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今时代,文化不仅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而且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为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且由于其集中反映了一定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成为一定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现代化国家就没有灵魂,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有着重大的凝聚功能。文化是民族之根本,作为文化内核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凝聚为一个民族的根本之根本。因此,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要坚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有着重大的调节与激励功能。价值观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极具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从上述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兴国之魂。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