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华明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需求和国际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引人注目的国家发展目标,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
如何迎头赶上?唯有创新跨越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地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局面。如何后来居上、迎头赶上呢?唯有出奇制胜,开拓创新,跨越式发展。
创新是指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并获取新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大势所趋,时不我待。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求工业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就是要在“中国制造”前面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其愿景是:
──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能够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从容应对并把握机遇的国家。
──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新军事变革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的国家。
──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吸纳国际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的国家。
──使我国成为科学系统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
──使我国成为具有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
──使我国成为具有先进、健全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具有先进创新文化、良好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激励和保障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断涌流的国家。
──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制度保证的国家。
──使我国成为具有高效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传播机制,能够充分发挥科学人文效益并为我国和世界先进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
我国已基本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条件和基础,但必须正视和解决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我国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人,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并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有信心有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是较弱,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人才总体规模很大,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仍有不小的市场;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如果这些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约因素。
面对这一切,解铃还需系铃人,创新问题创新改。尤其要加强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汲取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决不能再走自我封闭、自我完善的老路。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