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甘肃

人民调解筑牢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2012-11-05 10:33: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人民调解诉前司法确认案件一方当事人梁昆:

“矛盾没有了,大家又开始和和气气来往了”

    梁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村民,长达8年土地承包纠纷另一方当事人。《法制日报》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采访他时,他对纠纷的解决心服口服。

    “柳树沟一带300多亩承包地与我们五社隔了一条深沟,耕种极不方便,村里当时也没有给我们修路,就撂荒了两年。”窑坡村五社33户村民代表梁昆说,2001年左右,村委会说要退耕还林,让他们33户把撂荒的地交上去。

    梁昆说,当时村里开了会,没有给大家讲清楚国家要免除农业税和退耕还林补助款的事,由于村里很多人外出务工,户长都不在家,参加会议的村民都随大流,稀里糊涂就签了字按了手印,把承包地就交了。

    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补助款第二年的时候,33户村民里才有明白人发现,国家政策发生了大变化,不仅不再交农业税了,还能领取退耕还林补助粮款,一领就是8年,而且这个补助对他们而言决不是一个小数目。

    一传十,十传百,在咨询了方方面面的国家政策后,村里一些年长的农户开始带头索要承包地,33户农户也开始互相抱怨不应该在不清楚政策的前提下把承包地给交了。索要承包地自然被胡建忠等13户现承包人拒绝。

    “我记得为了这个事情,安定区政府召开会议研究了好多次。镇政府调解小组也调解达成了至少4次协议,但由于涉及农户多,很快就有人反悔了。”梁昆说。

    调解--反悔--再调解--再反悔……这起涉及46户村民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在如此周而复始的反复中一拖就是8年。

    “时间拖得太长了,直到2008年又一次达成了协议。”梁昆说,达成协议后,他们双方都怕有人再变卦,正好定西市法院正在试点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就把达成的协议书申请到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纠纷终于解决了。

    谈起这宗长达8年的纠纷,梁昆连说:“太累了。”“这件事牵扯到村里46户150多口人,人多嘴杂易变卦,要不是诉前司法确认机制,还不知要嚷嚷到啥时候。现在大家都安安份份过日子,再不闹腾了,都是一个村里的乡亲,事情了断了,矛盾没有了,大家又开始和和气气来往了。”

人民调解诉前司法确认案件调解员刘宗林:

“司法确认保障调解成果,当事双方都满意”

 

    刘宗林,李家堡镇司法所司法助理员,窑坡村这起土地承包纠纷闹了8年,他也跟着调解了8年。

    刘宗林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调解中,他们对这起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是村委会为了加快退耕还林进度,在政策宣传上不到位、群众认识未跟上、土地流转不合法的情况下,将原承包地块全部打乱,采取抓阄的方法承包给胡建忠等13户农户实施退耕还林。

    “这样的做法挫伤了原承包地农户实施退耕还林的积极性,违背了国家‘谁退耕,谁管理,谁所有’的政策。”刘宗林说,但从双方当事人来看,他们大多数都是亲戚,有的还是至亲,这起纠纷在无形中隔阂了本是同姓同宗同族同血缘村民之间的正常往来。

    调解人员从双方是近亲属入手展开调解,深深地触动了当事双方的内心深处。紧接着,调解人员又建议他们互相进行让步,协商解决纠纷,这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

    刘宗林说,看到事态缓和后,调解小组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双方选出代表进行调解,最后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

    达成协议后,刘宗林最怕的就是当事人再次反悔,矛盾纠纷出现反复。

    “为了确保来之不易的调解成果,我们听取了法院的建议,告知双方当事人可以对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诉前司法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当时,双方当事人都非常愿意,于是对协议书进行了确认。”刘宗林说。

    确认后的第3天,当事双方就自动履行了协议,刘宗林一颗悬着的心也随着8年纠纷尘埃落定而放了下来。他说:“我最担心的是协议履行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结果。”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广州首家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室见闻
·江西:人民调解员年均化解纠纷15万件
·吉林和龙推行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
·厦门市同安区人大审议人民调解专项工作报告
·上海普陀区发布《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白皮书》
·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大有可为

·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大有可为
·安徽蚌埠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用心用情建和谐
·安徽省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有特色效果好
·人民调解“自主品牌”走俏浙江丽水山林区
·安徽省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有特色效果好
·上海人民调解专业开班 大学生学做专家型“老娘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