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深秋时节的豫东大地已到了农闲季节。往年这个时候,永城市的张某背起行李开始踏上赴省进京的路途。她因不服一起刑事案件判决而信访。
一大早,她接到永城市法院的通知:“省高院院长今天要与你见面。”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接连问道:“是谁要见我?是谁要见我?”当法院工作人员告诉她是张立勇院长时,她不知说什么好。
此时,在一辆中巴车上,张立勇眉头紧锁地对随行的商丘、永城两级法院的负责人说:“我们不能只盯着群众满意度,更要看群众不满意度,不能因为当事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满意了就沾沾自喜,要时刻关注剩下的百分之一,那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难点。我们要通过换位思考来看待那些信访当事人。这是对我们的智慧、能力、耐心和工作能力的考验。你们要带我去见信访老户,他们见到我了,就可能不赴省进京反映问题了。”
在永城市芒山镇,张某还未开口,张立勇就说道:“你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两万元。你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不服该判刑,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张某没想到张立勇对自己的问题这么清楚,摇摇头说:“没有了!这些钱我没花,又给贷出去了。我被抓后,家里人把我从别人手里借到的钱东拼西凑还了。我贷出的钱没收回来,还被判了刑。我想不通。”
“你从别人手里借钱,然后又贷出去,如果没有利益,你应该不会做。但对你提出的疑问,我们再次进行研究,然后再沟通,必要时,可组织一次听证。”张立勇说,“反映问题就是为了想解决问题,这种心情我们理解。请你相信,如果我们的判决有问题,一定会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如果没有问题,也会与你解疑释惑,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判。”
送走张某,张立勇又先后回访3名当事人,然后就地与当地法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他们对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
“一些法官可能没有考虑到,一纸判决可能影响上访当事人的一辈子甚至几代人。我们不能认为上访当事人会给领导添麻烦,影响社会形象,要考虑他们为什么背井离乡,上访告状。”张立勇说,“我们要通过领导带案下访和法官集中回访,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主动有效地解决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一次回访解决不了,我们可以找理由,慢慢做工作;两次回访仍然没有解决,我们可以归结于难度大,继续做工作;但是,如果经过三次、四次回访,我们还是不能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不能给群众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群众就会在一次次的希望中又一次次失望,从而逐渐产生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就极有可能引发新的上访,已经上访的就极有可能激化升级。还有,我们处理这些信访问题,如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既能帮助我们工作,同时也是一种监督,效果会更好……”张立勇面色凝重地说,法官们匆匆地记。(记者 邓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