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田园民族风
进入秋季,绵竹市清平乡蔺家坎新村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又有了一季轮换:上一季的四季豆、黄瓜采摘结束,新一季的莴笋、白菜苗已栽好,脆生生、绿莹莹一片。
“这菜园子不仅好看,更实用。”清平乡党委书记陈文刚介绍说,在清平乡的新村建设中,房前屋后都有意识地给农民留下了小菜园,既保有田园风光,又实现小区绿化。平整的地面上,根据田型,用大小相宜的鹅卵石在房前屋后摆放、压实形成生态埂;遇到地面倾斜,则根据地形地貌,用卵石砌成适当斜面的堡坎,建成“梯形田块”。清平乡的村民们将新村聚居点里这种 “农田式绿化”称之为“微田园”。
“农民房前屋后如果连一根草、一棵树也看不到,‘鸡犬之声’也听不到了,那新村建设就是失败的!”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有个别地方把老百姓房前屋后的树木菜园全部除掉,一草一木都不留,这种倾向要及时纠正,不能把城市的钢筋水泥全部搬到农村去,否则,农村就失去了它的本色。
“新村建设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地域特色,让农村在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个个颇具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的新村惬意生长,这是新村建设的目标。”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说,“微田园”就是新村建设中既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但又不孤立于农村的具体体现。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多样的地形特点的省份,四川省的新村建设并不千篇一律,还突出地展现了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甘孜县下雄乡洛戈一村牧民定居点,在昔日荒凉的山坡上,一个个牧民新居,布局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极具民族特色的藏家小村庄魔术般挺立了起来。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普通的草场,只有山坳里几户低矮的简易土坯房。如今数十户藏式民居呈梅花型分布,朱红色铁花门、红瓦白墙、藏式墙垛围墙都让人赏心悦目,宽阔的硬化路直通向各家各户,俨然“别墅群”一般,简洁明快的格调与蓝天、白云、草地相映成趣,居住在这里的都是曾经居无定所的牧民。
理县的甘堡藏寨坐落在一片青草茵茵、树木成林的山坡上,是通过灾后重建新建起来的藏族新村。一幢幢石头垒砌而成的屋楼,毗邻相连、错落有致,一条山泉从山上穿寨流过,一条大河经寨口由西向东奔流;藏碉、白塔、经筒散落在寨子中,楼台、轩榭、栈道顺势依河而建;经幡、红旗、哈达在风中飘荡……无论是从对面的山上俯瞰,还是在公路边远眺,甘堡藏寨都像是一组鲜活而壮观的艺术群雕,浓郁的藏族风情、迷人的藏家韵味,无不令人沉醉。寨子里居住着大约上百户村民,大部分做起了藏家旅游的生意,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到这里,领略藏家风情的无穷韵味。
在美姑县特西村的 “彝家新寨”,记者看到,村里的道路平整洁净,一座座具有浓厚彝族特色的房屋整齐地排列着。每栋房子都是白墙青瓦,墙壁上画有彝族传统的“羊角纹”,象征生活幸福美满。走进有着“山鹰的坝子”美称的昭觉县的城北乡谷都村,记者为眼前美丽的彝族村寨赞叹不已。全村82户农房错落有致,屋檐上的羊角雄劲有力,土漆刷的牛头栩栩如生。
50岁的阿尔木莫此的家有190多平方米,分为厨房、客厅、卧室和卫生间,沙发、电磁炉、液晶电视等一应俱全,一半藏于地下的猪圈远离居室。
·家门口的“乡村都市” ——焦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扫描
·贵州官员:小城镇建设是“乡村贵州”城镇化关键
·林芝地区察隅积极推进偏远乡村微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