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细腻的川西庭院合围在池塘周边,白墙灰瓦的川东民居鳞次栉比地散落在山坡上,修葺一新的彝家新寨整洁而干净,石砌的藏式碉楼群矗立在蓝天白云下……
从成都平原到秦巴山区,从大小凉山到雪域高原,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新村建设,四川广大农村的面貌为之一变:7400多个新村、近百万户乡村民居被新建或改建,一大批农村危旧房、因灾受损房被基础设施更完善的新房所取代。
新民居新生活新风尚
站在何宗汉家的4层小楼上,一眼看出去,是平整的村道和修葺一新的村小学操场,旁边是以前的村活动室,如今成了“阳光新槐”苗木合作社的办公室;远处,可以望见一家林业公司建设的育苗大棚;而在他家屋后,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民居依山而立……
55岁的何宗汉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人,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三年前何宗汉本打算卖掉家业,离开槐树村去投奔在海南三亚的两个女儿。不过老何还没动身,槐树村就已变了样。
如今的槐树村,土坯房没了,一座座按川北民居风格统一打造的楼房拔地而起,水电俱全;水泥通村路直达农家小院,宽阔的村民活动广场美观大气,还配套有公共体育设施;蔬菜大棚、乡村旅游等产业正欲蓬勃发展……难以想象,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现在住的是小洋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何宗汉的一番话,道出了他感受到的切身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巴中市大力推进的 “巴山新居”工程。这项工程以新农村聚居点建设为载体,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把他们的原有住房改造或迁建,使他们从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聚居点同步配套道路、水、电、气、电视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最终要实现到2020年城乡同步步入全面小康的目标。
新村建设不仅带来新村貌,还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引导了新风尚。在四川省广安市代市镇岳庙新村的农民聚居点,100多栋白墙灰瓦的川东民居鳞次栉比,一些民房的外墙上勾勒着当地的民俗画,通连到每户人家的小区道路宽阔整洁,道路两旁每隔十多米就竖立着太阳能路灯和分类垃圾箱,社区中间的一片广场上放置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在村委会的办公楼里还设有医务室、警务室、阅览室等各项公共服务配套……
代市镇镇长赵小林介绍说,齐备的体育设施让村民们有了体育锻炼和闲暇交流的地方,丰富的图书阅览室可供村民们查阅资料、借阅图书,在房屋的外墙上,我们还请当地农民画家作画,主题都是宣扬邻里和睦、敬老爱幼的优良乡风民俗。
记者在四川农村调研发现,槐树新村、岳庙新村并不是四川省新村建设的孤本,这只是近年来四川省通过新村建设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一个缩影。据四川省委农工委介绍,在过去的3年中,槐树新村、岳庙新村这样的新农村已经在四川省 “复制”了7400多个,覆盖了近百万农户。
·家门口的“乡村都市” ——焦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扫描
·贵州官员:小城镇建设是“乡村贵州”城镇化关键
·林芝地区察隅积极推进偏远乡村微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