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评论员
(一)
研判十年大势,一个结论跃然而出: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集中体现,是影响中国的最深刻力量。
十年,科学发展观,理念不断成熟。
从西柏坡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告诫,到“非典”之夏“发展绝不只是经济的增长”的反思;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到党的十七大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命题。
十年,科学发展观,引领作用巨大。
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行的总动力。紧扣发展目的,走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惠民发展之路;紧扣发展要求,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之路;紧扣发展方法,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发展之路。这一系列伟大实践,将社会主义中国送上一个从未抵达的高度。
十年,中国 GDP和贸易额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游浩瀚太空;迎战非典、抗震救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建立社保体系……这是国力大增的十年,是经济飞跃的十年,是温暖人心的十年。
放眼未来,我们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更加繁重的发展任务,肩负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无论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肯定的结论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一切断乎可及。
(二)
科学发展,浙江写下精彩十年。
十年,看速度:GDP年均增长12.5%,比全国高出近2个百分点;2004年GDP跃上万亿元台阶,2011年超过3万亿元,用时七年就增长了两倍。
十年,看质量:转方式、调结构,让浙江发展内质跃升。根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十年,看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民生保障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
十年,看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声有色,公共服务供给日益充足。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不断应对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取得的,这是在浙江先发优势不再独有、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中取得的,这是在长期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不断凸显中取得的。
今天,在新的十年征程开启之际,回探在发展观上的嬗变轨迹,触摸科学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喜悦与敬意,更有信心与动力。
(三)
浙江十年发展观之变,变在发展战略有提升。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历届省委的执政理念、重大部署中。
从“八八战略”到“两创”总战略,从全面小康到“两富”新目标;从“腾笼换鸟”的毅然决然,到“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四大建设”的并蒂花开;从经济建设到“三个强省”、“三个浙江”全面布局,科学发展是始终不变的主题。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各地方主政者的思路和决策里。
推出符合自身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转型升级,高度关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科学发展观引领的理念之变,在浙江大地书写精彩篇章。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全社会各行各业积极践行上。
浙商大踏步走出去,收购兼并动作频繁,品牌提升渐入佳境,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仁不让,浙江企业家的血脉澎湃着科学发展的激情。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创富智慧和积极性充分迸发,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书写了新的历史。
浙江经济社会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尝到甜头的浙江人,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举措更加有力,制度更加完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强大力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四)
浙江十年发展观之变,变在不再盲崇GDP。
曾经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在发展问题上,确实存在着过分崇拜GDP的倾向,把GDP作为整个发展的唯一考核指标。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有的发展以牺牲环境、资源、能耗为代价,甚至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群访事件也时有发生。显然,这种唯GDP是从的发展道路,是很难持久走下去的。
2002年以来,浙江一些地方逐步减少干部考核中GDP的分值,一些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甚至完全取消GDP考核,转而以生态代替,同时在考核中增加民生和社会和谐的分量。
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中的新气象扑面而来:政府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提高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更加协调了。“十一五”期间,浙江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今年上半年,尽管投资大幅增加,单位GDP能耗反而下降6%。
追求有质量的GDP,已成为共同发展诉求。今天,再为追求GDP而牺牲环境、牺牲民生的“傻事”,政府不会干,企业不敢干,群众也不让干。这背后,是发展理念的巨大进步,显示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来到新拐点、新阶段、新境界。
(五)
浙江十年发展观之变,变在转型升级更坚定。
十年间,经济发展无论是顺风顺水,还是困难重重,甚至遭遇经济危机,浙江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集中体现,是浙江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产业集聚区方兴未艾。宁波的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创下“大众”在全球项目开发的速度之最;杭州的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迎来东风裕隆、福特马自达;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成了浙江发展的新速度。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评测,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水平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
传统优势产业焕发青春。以高新科技助力提升传统工业含金量,浙江制造再创强势。全省67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数量居全国首位。
新兴产业放足飞奔。新能源、现代物流、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越来越可观,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渐成气候。
浙商大踏步走出去。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齐抓共管,营销和研发曲线两头向上翘起;浙商在转型中迎接“体格”的裂变,一批浙商企业向千亿级企业发起冲锋;全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5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独占鳌头。
转型升级在浙江,开启的将是一扇通往未来之门,不可阻挡,不可逾越,不可逆转。
(六)
浙江十年发展观之变,变在以人为本促和谐。
2010年初,一波用工荒侵袭中国沿海。但人们发现,浙江有不少企业,因为在长期经营中善待工人,而成功度过用工荒。
十年间,浙江写下一个厚重的“人”字。
以人为本贯穿进执政理念和重大决策中。7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如今居全国前列;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如今居全国前列;力推公租房、严控房地产,严禁择校、强化治安,扩大医保、保障养老,百姓重大关切得到执政者诚挚回应;浙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从2009年起已连续3年达到90%以上,发展成果普惠人民……这十年,人们生活品质、幸福指数、富裕程度都在一步步提高。
以人为本融进企业文化中。工人和经营者共患难、经营者登门给工人拜年甚至给工人分房这样的事情,在浙江已不算新闻。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在全省推广。浙江的单位GDP劳动争议受理数、单位GDP的劳动争议涉及劳动者人数,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人为本让社会更加和谐。“平安浙江”建设、“法治浙江”建设,正在拉起一张社会和谐的严密防护网;当年“枫桥经验”全国关注,今天“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再领风骚,全省建立网格30.4万个,组建服务团队9.6万支,覆盖基层单位21.7万家。2011年,浙江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为全国最小的省份。
十年,浙江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七)
浙江十年发展观之变,变在城乡统筹齐头进。
当看到浙江的“袜之城”、“领带之都”、“童装之都”所展现的虎虎生气时,《纽约时报》抑制不住地惊呼:“这样的发展模式,亚当·史密和卡尔·马克思都无法解释!”
这是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注脚。进入新世纪,小城镇更成为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基点。打造200个省级中心镇、强镇扩权,培育27个小城市、深入推进扩权改革……“就地城市化”的独特道路,使得浙江城市化率高达62.3%,领先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统筹,更在于城乡文化、教育、交通、卫生各项社会事业的齐头并进——
许多农民进城,过上市民生活,享受城市公共资源,而政府在政策、举措、资金方面更多倾向农村;
率先免除农业税,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同享国民待遇正成为现实;
文化大篷车下到村头,农村卫生室形成网络,教育资源向农村均衡化投入,社会管理填补农村的空白点,公共服务均等供应机制正在覆盖城乡;
再偏远的乡村,也实现了“三头”——公共交通到村头,硬化道路到地头,超市开到门头,乡村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
在浙江,城与乡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
(八)
浙江十年发展观之变,变在生态文明更凸显。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2012年夏秋之际,彰显这一目标的“金名片”飞往安吉——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城市论坛上,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安吉县联合国人居奖。安吉是中国自1990年参与联合国人居奖评选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安吉当之无愧,但应获首肯的又何止安吉?安吉举全县之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其后的更大背景是十年来浙江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
荡起绿色情怀,编织绿色梦想。十一届省委,完成了从单一的生态环境建设到综合的绿色浙江建设的转型;十二届省委,完成了从综合的绿色浙江建设到文明高度的生态浙江建设的转型。十年绘就一幅优美的当代浙江画卷,让诗意栖居成为可能!
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建设,便有了多重价值。生态浙江为广大农村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为城乡居民增收铺开“绿色之路”,使得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聚宝盆”,百姓因为环境污染而上访明显减少。生态浙江,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九)
理念之变,如静水深流,深刻改变着中国的发展面貌。科学发展观,如细雨润物,深刻影响了浙江的发展轨迹。
回望这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缩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浙江,正是以科学发展赢得今天。
关山初度,路在前方。浙江开启了从全面小康迈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的历史新阶段。蓝图已擘画,目标在召唤。科学发展观,必将带来浙江新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