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缩小差距”到“彰显差别”
——十年努力,浙江城乡分割的壁垒尽管虽未完全打破,但初战告捷,战果辉煌,浙江已经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浙江的做法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和借鉴
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0年浙江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度继续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
浙江城乡统筹快速推进,成效显著,除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以外,在操作和设计层面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启示一:注重协调政府、市场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城乡统筹是党委政府的决策,但其中牵涉面广,关系错综复杂。浙江在推进城乡统筹时十分注重协调政府、市场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市场是自由运行,农民是自主推进,政府是自觉引导。市场发挥的是基础作用,农民发挥的是主体作用,政府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政府是城乡统筹的主导者,但绝不越俎代庖,成为主体。所谓政府主导,就是政府通过制订规划、制订政策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在城乡统筹进程中,政府绝不搞一刀切,也不搞强迫命令。政府创造的是让市场自由运行,让农民自主创业的环境。政府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主动推进城市化,而不是被城市化。农民自觉自愿了,城乡统筹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
启示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之路。当前,城市化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搞,而是如何搞的问题。特别要防止要地不要人、见物不见人、见城不见乡、重工不重农的做法。这正是浙江注重克服的地方,值得各地借鉴。浙江的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坚持社会和谐,坚持就地城市化,坚持大中小城镇和谐发展,让农民成为城镇的主人,让民营企业成为创业的主体。这种城市化战略大大推进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浙江将城乡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筹划,通过新型城市化带动、引领农村发展,让更多的农民到城市发展,到二三产业就业,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真正主人。在城乡之间最终建立起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组合的互促共进的和谐关系。这种“双轮驱动”的统筹战略,是城乡关系加速融合的最佳选择。
启示三:把县域作为主阵地,把小城镇作为前沿阵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农民可以就近到县城,到二三产业去就业创业,去经营,去发展,这就给农民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农民城镇农民建,农民市场农民闯,农民企业农民办,把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阵地,是浙江发挥体制改革先发优势的一次成功实践。与此同时,浙江将城乡统筹的节点和支点前移到了小城镇,让小城镇成为城市文明辐射农村、城市设施延伸农村、二三产业带动农业的桥梁。可以更加便利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这种做法无疑有利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启示四:既要缩小城乡差别又要彰显城乡差异。城乡差别要缩小,但差异要体现。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律化、一样化。新农村建设也不能照搬照抄城市建设的模式。浙江城乡统筹注重让城乡各得其所,各扬其长。城市像城市,乡村像乡村。城市动感、时尚、集聚;乡村宁静、美丽、生态。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依托,农村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城乡之间形成互为消费主体,互为市场对象的融合发展。城乡之间的平等首先是地位上的平等。不是一讲城市化,所有的农村都要城市化,也不是一搞城市化,就是所有的农民都要进城。应该是农村要素进城,城市要素下乡,城乡之间建立一个开放的、更加全方位的要素流动、交易的平台。最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双方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得益彰,互促共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就在我们结束采访时,从有关部门传来好消息,在全国经济增速回落,处于筑底企稳的背景下,浙江经济用一份“三季报”,向外界传递出率先“企稳回升”的信号。
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章文彪告诉记者:为什么每一次挑战浙江都能顺利度过,应该说得益于浙江对“三农”工作的一贯重视。有“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有城乡关系的持续向好,浙江快速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在意料之中。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
·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
·云南省政府召开城乡统筹会 保持"农转城"良好态势
·延安城乡统筹发展提速
·城乡统筹的突围之策 ——探访新时代的井冈山精神
·城乡和谐谋共进 ——湖南益阳推进城乡统筹纪实
·城乡和谐谋共进 ——湖南益阳推进城乡统筹纪实
·重庆:城乡统筹 教育先行
·诸城城乡统筹推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河南新郑:城乡统筹 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