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30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南大街派出所民警何玉良先后收到24件特殊的礼物——
24只寿碗装满亲人般信任
在江苏常州,延续着这样的风俗:长寿老人去世后,家人会给参加“喜丧”的亲朋好友送上一只装满饭菜的寿碗,又称 “端一碗饭”,以保佑亲朋好友家里的小孩 “长命百岁”。从警30年来,何玉良先后收到24只这样的寿碗;而每只寿碗里,都装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10月26日,转岗多年的何玉良将这24只寿碗捐赠给了曾经工作过的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南大街派出所。他说:“每当端起这些碗,就感到里面装的不是饭菜,而是一种情,一种亲人般的信任。”
百岁老太的寿碗:一定要“端一碗饭”给“何警察”
1984年,何玉良在南大街中心桥社区当户籍警。那时,辖区内的青果巷与现在的繁华不一样,还是连片的低矮老屋。何玉良下社区时,看到费老太一家三口住在一间潮湿阴冷的屋子里。
“那个情景至今还记得。”何玉良说,因为那户人家实在太特殊了,年纪 “两大一小”,母亲费静芳90岁,身体不好;女儿方如英近70岁,也经常生病。费老太还收养了一名2岁的重孙女,没人带时,何玉良就会过去帮忙。
有次何玉良去看望费老太,老太拉着他聊了很久,最后才犹豫着和他说,她有桩心事一直没解决,她想把自己的老房子过继给重孙女,但重孙女的户口一直办不下来,她和女儿多次找过相关部门,但因为不符合收养条件不能落户。
“这事我帮您跑跑看。”何玉良将这事揽了下来。他打了申请,部门一个个地跑,嘴皮子一遍遍地磨。几个月后,公安机关和民政部门经反复调查,均认为费老太家里情况特殊,也符合相关政策的适用条件,可以特事特办。费家重孙女最终落了户。
平时,两位老人腿脚不灵便,何玉良就经常上门,帮老人洗衣洗菜,打扫卫生,过年过节,总要带些水果去看望。1994年4月,活到100岁的费老太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关照自己的女儿方如英,一定要 “端一碗饭”给 “何警察”家的小孩,保佑他家的小孩也 “活到100岁”。
何玉良说,这是他第一次收到百岁老人的寿碗。他将这碗小心地珍藏着,放在客厅的柜子里,经常会拿出来擦拭一番。
瓷寿碗:铁匠铺老人临终前一直念叨“警察小何”
不少老常州人都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马元巷有家铁匠铺。铺子离当时的南大街派出所只有几米远,打铁的老人叫余启元。老人有6个子女,可没有一个愿意继承他的手艺。而老人又生性倔强,想起这事就头大,心情也不好。
“余师傅啊,吃过没有?”何玉良有空就到铁匠铺坐坐,与老余聊聊开心的事儿。何玉良告诉他,现在时代不同了,儿女们都已自立门户,行行都能出状元,社会在发展,铁匠铺早晚也要关门。
何玉良还时常给老余打下手,一起用铁皮做簸箕。他也不管脏不脏,拿起工具就七上八下地敲,做出来的东西像模像样,摆在门口卖,一天能卖出好几个。在这个过程中,听何玉良“唠叨”多了,老余也慢慢想通了,不再为自己的手艺没人继承而烦恼了。
2002年,因城市改造,派出所和铁匠铺一起搬掉了。那年,老余也80岁了,干不动了。因为工作忙,何玉良和老余平时联系也少了。2004年12月的一天,何玉良突然接到老余女儿的电话,说她的父亲去世了。
在老余的墓前,何玉良连磕几个头,并接过了老余的女儿送上的一只瓷寿碗。老余的女儿告诉他,她父亲临走时,嘴里一直叫着 “警察小何”,虽然含糊不清,但家里人都知道老人惦记的是何玉良。
此后,何玉良与老余一家走得更勤了,他不仅自己管老余的老伴叫 “老娘”,他的女儿也跟着他叫 “奶奶”。 “爱情碗”:真有些舍不得,过段时间再“完璧归赵”
在捐献现场,记者看到了这些寿碗,可默数了好几遍总对不上数:23只,怎么少了一只呢?
一位民警笑着说,捐赠结束后,何玉良盯着其中一只碗翻来覆去,舍不得放下。大家问他,他才不好意思地讲出来了,这只寿碗是他的 “爱情碗”,是他当年的女朋友、如今的妻子的外婆临终前要求一定要送给他的。
当年,何玉良谈了个女朋友,女朋友的外婆觉得他挺实在,干活勤快,做什么事都很细心,对他很满意。两年后,女朋友的外婆一病不起,临终前,她告诉自己的外孙女,早点把婚事办了,自己的寿终宴也一定要让何玉良来做饭。
外婆过世后,何玉良当起了大厨,办了几桌寿终宴。在老人的葬礼上,一只白色的精致瓷碗里盛满热腾腾的米饭,上面堆着层层叠叠的菜,碗上有4个字:蟠桃献寿。后来,他和女朋友结婚生子;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成为一名社区民警。
派出所领导对何玉良说:“这碗要是舍不得,你就先代管一段时间吧,下次再送过来啊。”
何玉良告诉记者,对这只碗,他还真有些舍不得,有了点 “私心”,“过段时间再 ‘完璧归赵’吧。”
为什么要捐出这些收藏了多年的寿碗?何玉良说,他捐出的每一只碗里,都装着一段难忘的故事;它们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见证,同样也是警民关系和谐的历史见证。因此,把这24只碗捐给他曾经工作过的南大街派出所,光荣传承的意义远大于私人收藏的价值。(记者 赵家新 通讯员 刘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