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住”改“居住”,最直接相关的就是外来农民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也有不少人因为生活所迫要背井离乡去外地谋生。生活得久了,渐渐适应了城市的环境,但内心却始终缺少一种归属。这也是不少学者在研究的“城市归属感”。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不难看出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利益的重视正在加强。对于居住证制度,他们最关心什么?
张晓,25岁,山东人
最关心孩子的上学问题
对于张晓来说,扬州并不陌生,虽然年纪不大,他已经在这个城市生活了7年。“妈妈身体不好,留在老家看房子,我和爸爸来外面打工,赚钱多一些。”
这几年间,张晓做的活不少,从服务员、修车,到如今工厂车间,他总算也是找到了一份较稳定的工作。“如果不请假,一个月能有近3000元,可以给老家的妈妈寄去不少。”
张晓也开始考虑自己成家的事。原先,他也和父亲商量过,如果结婚生了孩子,就留在老家,在那边上学也方便一些。听说暂住证即将换居住证,并不清楚具体内容的他反问记者:“是不是孩子以后上学能方便一些?”
蒋先生,52岁,安徽人
在扬州“养老”是否方便?
老蒋来扬州已经有10年,如今在城东一家饭店里打工。在得知将要实施居住证的消息后,他很期待。“原来办过暂住证,总觉得心里有些别扭,总盼着有一天能像个城市居民一样走在街上,不再遇到奇怪的眼光。”老蒋高兴地说。
几年前,老蒋的妻子和儿子都来了扬州,一家三口现在住在
租来的房子内,老家的亲戚已经不多。去年,老蒋的母亲也去世了,他计划老了以后就留在扬州。
“听说新的居住证里面,包含了社保、医疗等方面,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就留在扬州"养老"了。”
孙先生,34岁,四川人
希望能申请到保障房
孙先生是个装修工,早年间他从老家出来后,就四处谋生。“干我们这行的,哪里生意好就去哪里,浙江、广东我都去过好几个地方。”几年来,孙先生办过不少的暂住证。
大约28岁那年,他在扬州遇见了同样是务工人员的妻子,两人结婚在扬州安定了下来。结婚后,夫妻俩和妻子的哥嫂合租了一间民房。随着两家孩子的诞生,住房问题成了孙先生心头的烦恼。“如果居住证能办下来,是不是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政策?是不是能申请保障房?”孙先生说,这样,他们就不用和哥哥嫂子挤在一起,也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