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绿卡” 陈建国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发愁了嘉兴平湖金利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管理部总务课主任陈建国如今再也不用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了。去年12月他作为首批领到《专业人员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之一,明年起他的孩子到平湖当地公立学校就读可以免收借读费了,即使在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就读,也会由政府以教育券形式免缴学杂费。
而他本人,还可以申请廉租住房或申购小户型经济适用房。符合相关条件并持证10年以上,可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陈建国说,只要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适当,经过培训拿到相当于高中学历的技能资格证书,谁都可以拿到《专业人员居住证》,这对激励员工上进很有导向性。
但像陈建国这样待遇的外来务工人员还并不太多。
2007年9月,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正式提出“改革农民工登记管理办法,加快相关立法修改,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取消暂住证制度,转而实行居住证制度。”同年,居住证制度在宁波慈溪和嘉兴平湖试点;从2008年4月1日,嘉兴全市停发暂住证,近180万外来人口全部改为持居住证,在全国率先告别了“暂住证”。
在嘉兴平湖新居民事务局里面,记者看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居住证:红色的《临时居住证》、绿色的《居住证》和《专业人员居住证》。
不同颜色的居住证申领的条件不一样,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
平湖新居民事务局副局长顾建良介绍说,像陈建国拿到的这种绿色的《专业人员居住证》申领条件相对最高,对申领人有无合法的固定住所、稳定的生活来源以及是否遵纪守法都有积分考核要求。
顾建良说,像第一类红色《临时居住证》则与以往《暂住证》的基本相同,只要拟在嘉兴居住30天以上,应当在达到暂住地10天内自觉办理,“不过,即使是这本《临时居住证》,也附加了部分福利。”
辽宁人赵林丽现在拿到的就是这个证。
他1999年就到了平湖工作,大部分条件符合《居住证》的领取要求,但由于缺乏了其中一个条件,只好和新来嘉兴的员工一样领取了《临时居住证》。
拿到这个证,赵林丽可以享受免费的就业培训,和本地居民一样参加社会保险,免费获得艾滋病等特定传染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以及在街道和镇计生服务站享受免费计生服务。即使今后她离开嘉兴,在这里缴纳的养老保险可以转走;如果不能转移,则个人账户储存额可以一次性拿出来带走。
为了让自己的能在嘉兴免费就读公立学校,赵林丽只能努力工作满足条件,“拿到《居住证》,孩子读书和医疗都有优惠,谁不想呢?”
从嘉兴开始,2008年,浙江在全省铺开试行居住证制度改革,以打破外来务工者因户籍界限造成的城乡对立,使居住证与社会保障、就业、居住、子女就读、计划生育等挂钩,让使持证者享受一定的当地市民待遇和优惠政策。
“接下来,生活在城市或农村等不同区域的居民怎么平衡利益,成为了政府部门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肯定的同时,顾建良也提出,整个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也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顾建良说,让更多的新居民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是新居住证制度的核心,“从前几年的‘外来打工者’到‘新居民’,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称呼的改变,它将给嘉兴180万新居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吸引更多高素质、有技能的新居民定居。”
记者手记: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变,却耗费了几十年时间,也改变了数千万人的命运。
在实行暂住证制度的时代,“暂住者”往往要额外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谓的“借读费”等问题。“暂住”一词,让数千万在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一直感觉“生活在别处”。
乐业和安居,是大多数人愿意留守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和奋斗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能够成为“新浙江人”。浙江率先迈出的户籍改革,给予了外来人员对自己的明天充满了期待。
给予持有证的外来务工者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的背后,则是浙江当地政府在医疗、住房、教育保障上相应的投入大大增加,将外来务工者的保障任务全部扛上身,浙江体现出了莫大的勇气。
但是换个角度算一笔账,创造一个有足够吸引力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远比节省一些保障外来务工者权利的费用要划算得多。
素来敢为人先的浙江,正是这样义无反顾地迈出了户籍改革的步伐,敞开胸怀接纳数千万为浙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外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