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辽宁日报:恪守政德是为政之本

2012-10-31 14:39:5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蔡小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自孔子开始论述起,政德问题恒谈弥新。前不久发生的“表哥”、“房叔”被曝光,直至受到严肃处理事件,表明老百姓对政德问题已是“零容忍”。最近,中组部在六地试测官德,总结官德测评的标准和方法,官德不达标干部将被“一票否决”,不得提拔重用。这表明政德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再次警醒从政者要牢记恪守政德是为政之本。

    恪守政德是从政者必须履行的“从政契约”

    政德因两个从政要素而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道德,这两个要素就是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在社会主义中国,从政就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公共利益,为人民服务,这是每一位从政者在从政伊始就被赋予的“道德契约”和本质要求。从政者无论级别高低,都应当始终清楚该做什么,这是从政者的理想和追求;清楚不能做什么,这是从政者的禁忌和底线,可以让官员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要保持这份清醒,必须常修为政之德。

    一是从政者要 “善政”,有所作为,造福于民。权力是一份责任,是从政者用来为民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是为老百姓谋利的责任和使命,从政就要有正确的政绩观,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不能做到为人民谋利造福,实质上是衡量政府工作政绩的“晴雨表”,是检验领导干部的“试金石”,体现在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上,体现在领导干部为民办事的各种公共决策和实际行动中。

    二是从政者要“廉政”,掌好公权,追求公益。权力和利益相伴而行。公共权力就是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分配和再分配,保持分配的公平公正。善治的政府是公共利益至上的政府。实践中,公共权力天然地大于个体权利,使得权力具有自主性,权力大了,就容易产生为所欲为的倾向,像渴望脱缰的野马,竭力摆脱道德束缚,存在蜕变的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权力双刃剑,荣辱一挥间”。如何驾驭和运用公共权力,是对从政者最根本的道德拷问,也必须接受道德监督。

    三是从政者要“为民”,亲民爱民,取信于民。为官之道,在于恤民;尊道贵德,在于气正。权力来源于人民,“为民”的核心是解决领导干部在国家政权中的定位、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当好公仆,要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有正确的群众观、地位观。胡锦涛同志关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就是现代语境下对政德的最好诠释。因此,领导干部应具备这种真心实意为民亲民爱民的深沉道德情怀和政治品质。

    恪守政德是从政者安身立命的“处世之本”

    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这是党赋予为政者的社会角色,是对领导干部的本质要求,也是老百姓的期盼。焦裕禄曾说,党把兰考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这是焦裕禄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道德风貌,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这样的“官”是“为民的官”,自然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

    现在,我们常听到少数群众对“人民公仆”这个称谓的冷嘲热讽,折射了老百姓对某些领导干部的不信任和怨怼。生活中也看到诸如薄熙来、陈希同、陈良宇等地位不可谓不高,权力不可谓不大,但群众观念淡薄,滥用职权,作风霸道,官德缺失的典型。这些人不仅脱离了政德的基本要求,而且突破做人的道德底线,给公仆形象抹黑,辜负群众的信任,败坏政府公信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伟绩不容置疑,但腐败问题已经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更不容忽视。人们对于变革代价的承受力脆弱而敏感,越来越易于把成就和收获归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努力,而把不满、矛盾、怨气归咎于一些政府官员权力滥用而滋生的腐败。政德失范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风、政纪,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更成为不法分子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的口实和敌对势力颠覆我政权的借口。

    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社会资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常常左右和影响部门或地方的决策,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管好身边人,管好部门、地区、行业,做好工作至关重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修官德,难以服众,会丧失民心。强调为政之德,始终保持修德的自觉和清醒,才能获得人民拥护、支持和认可,才能增强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恪守政德是从政者从政发展的“道德资本”

    目前,老百姓自主意识在增强,理性判断能力在提升,对行政行为越来越不屈从于权力的要求,转而寻求道德诉求。领导者不能再指望依靠权力和职务地位发号施令、约束控制,指望下级和群众被动接受、服从,而要公平公正地履行政府职责,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协调。良好的政德还可以降低政治成本,推动形成良性政治秩序,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引领全社会思想道德的进步和提升,引导人们基于道德理性而追求优良的社会生活,推动建设美德政治。

    恪守政德,领导干部要自觉修炼道德素养。领导干部经营道德资本的最佳方略,就是追求善德的生活方式。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内圣外王”的美德政治。古希腊柏拉图提出“哲学王”治国,哲学王就是美德的化身,强调德治天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苦练内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时刻从主观上找原因,从修养上找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勇于担当责任,才能经得住诱惑,才能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本色,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恪守政德,要完善政德养成的良好机制。坚持毛泽东同志关于党员加强思想改造和自我改造、干部 “又红又专”的要求,坚持邓小平同志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坚持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坚持胡锦涛同志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重要标准。不断总结新时期以来“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等活动成果,开展广泛持久的政德教育。要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制度引导、社会监督等方式把道德准则转化为从政者的内省自律,从而提高其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

    恪守政德,要通过行政道德立法设立道德底线。行政伦理法制化,是从政道德领域的一场革命,不只是作为政治文明的一项制度设计,从本质上讲,它更接近于质朴的道德要求。为了确保公职人员能够严格遵守各项行政规范,许多国家颁布了政府道德法、公务员伦理法等,防止道德腐败,行政伦理法制化成为一种世界趋势。美国的《从政道德法》和《众议院议员和雇员道德准则》、加拿大的《公共服务的价值与伦理规范》、韩国的《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以及阿根廷的 《阿根廷共和国公务员道德法典》、法国的《政治家生活资金透明度法》、德国的《联邦政府官员法》等等,都对公职人员道德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且效果显著。我们应积极借鉴。

    加强政德建设,把“道德原则”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倡导公共伦理精神,必将促使从政者自觉积淀执政为民的深厚情感和良好品德,推动形成一个美德善治的政府。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