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图片

破解世界性难题 ——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

2012-10-31 13:46:0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家,新媳妇,新的时光

    在沈阳,声名显赫的铁西区迎来了第二次“脱胎换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曾是中国重工业的“长子”,林立的烟囱、飞溅的钢花是它的经典画面;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这里也遭遇了最艰难的转型阵痛,一度“满眼都是萧条,四处都是眼泪”。

    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特殊印记包括曾经的辉煌,也包括一片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一位当地居民回忆说,这里以前不仅“看起来压抑”,而且马路窄、行车难,要是赶上下雨,在路上走一步,黑泥马上就会漫上脚面。

    如今,这样的画面已经同浓烟、铁水一起,融入了历史。曾经的棚户区变得干净整齐,曾经的棚户居民,过上了新生活。

    在阜新,仅花了1.5万元,李百祥就搬进了64平方米的新居。他没买什么家具,只把自己年轻时跟那辆“共青团号”电镐的合影,挂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

    至于王文章,在抚顺,他住进35平方米的新房,只花了6000多元。根据当地的棚户区改造政策,他原有的25平方米等额交换,不用交钱,多出来的10平方米,也只需要按照每平方米600元的价格支付差价。

    棚改工程启动时,辽宁省委曾就此向媒体解释说,居住在棚户区的贫困人口,大多没有能力买房,所以必须依靠政府的帮助,才能解决基本的居住问题。

    从那时起,在得到中央资金支持的同时,辽宁省一方面挤压财政开支,另一方面也向国家开发银行筹措软贷款,用于工程的启动。而在后续运行中,通过土地的整合、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棚户区改造开始进入了良性运行的轨道。

    如今,在新居里,王文章惊喜地发现,睡觉时,“再也不用担心被子里会混进沙土了”。

    “以前睡土炕,早晨一起来一扫就是一层沙子;现在在床上怎么蹦,都不会掉渣了。”他笑着说。

    他所居住的莫地沟地区,曾经聚集着抚顺市最贫困的人群。一位市政府工作人员回忆说,2004年,李克强在棚户区专门检查了住户的垃圾箱,结果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一片菜叶。

    “生活条件太差,能吃的、不能吃的部分,全都被吃掉了。”这位工作人员说。

    而现在,在改造后的棚户区,每个人都在生活里发现了令人喜悦的巨变:10多年前嫁到抚顺棚户区的山东姑娘谢素琴在结婚后发现,自己面对的“城里人的生活”,还赶不上农村老家的人们。结婚后,她始终没好意思给家里写过信,更没敢让娘家人来家里看看自己。

    棚户区改造后,谢素琴和丈夫、儿子一家三口搬进55平方米的新房。搬家的第一时间,这个外地媳妇立刻提笔,给娘家的妈妈写了第一封信:“等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一定回家看看您,也接您回来住几天。”

    变化席卷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连焕然一新的莫地沟,也不再是那个5年娶不进新媳妇的地方了。棚户区改造后不到两年,这个曾经被女孩子避之不及的地方,就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娶来了22个新媳妇。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典案例

    在评价不同国家的贫民窟改造项目时,悉尼大学城市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爱德华·布莱克利坚持主张,城市的改造项目一定要通过更加聪明的方式进行。他解释说,所谓“更加聪明”,意味着政府的开放方式应当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和就业机会。

    在参观完中国东北这场规模浩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后,这位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评论说:“这是值得全世界学习的一个经典案例。”

    周秀娟的故事便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多年前,当周秀娟嫁到阜新的婆家时,这个20岁出头的姑娘住进了那间比她年纪还大的棚户房。夏天,房间里到处都是蚊子、苍蝇;到了冬天,寒冷的天气里,厨房的水管又会被整个冻住,用火烤半天,才能勉强出水。

    上世纪90年代,那是全家人最难熬的岁月。和当时的很多国企工人一样,周秀娟与丈夫双双下岗,“生活一度陷入了绝望”。

    而现在,棚户区改造不仅让她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楼房,还为她安排了就业岗位。如今,46岁的周秀娟是阜新育源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

    “现在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她说。

    过去几年,主要由老矿区、企业工人组成的棚户区居民,成为了辽宁再就业工作的重点。根据抚顺市的调查,棚户区改造前,平均每10户棚户家庭中只有1.34人在岗,低保户占到棚户区居民的70%。通过棚改,辽宁省创造了各类就业岗位93484个,解决了23000多个“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80%的下岗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发生在棚户区的这些变革,也给地处东北的这些老工业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2005年以来,辽宁省用累计投入的700多亿元棚户区建设资金,拉动了超过2500亿元的投资金额。同时,它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增长。从2005年到2011年,辽宁省地方生产总值相继跨越万亿元和两万亿元大关,国家开发银行的60亿元棚改贷款也已经提前偿还完毕。

    联合国人居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评价说,在涉及棚户区改造工程、土地、金融、开发、需求、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10个方面的41项指标中,辽宁棚户区改造在绝大多数方面都表现为“全面或超过目标,取得巨大的效益和影响”,总体“完全成功”。

    在获得这些赞誉的同时,中国的棚户区改造工作也开始被纳入国际视野,接受更为广泛的考量。

    2000年9月,为了降低全球贫困水平,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行动计划,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在“发展与消除贫穷”的章节中,《宣言》提出目标:在2020年年底前,至少使一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得到重大改善。

    短短4年,中国率先交出令人惊异的答卷。而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让70.6万户、211万人的住房问题得到显著改善——这一速度,相当于全世界整体年均目标的两倍。

    班吉·奥拉仁奥因卡所在的联合国人居署,正是负责落实《千年宣言》中改善贫民窟部分执行情况的机构。这大概就能解释,为什么他会对中国棚户区改造的成就,如此充满赞许。

    在一次公开的发言中,他说:“中国城市取得的成功,足以令全世界瞩目。”(记者 付雁南)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山西:棚户区改造让“破房”变身“新楼房”
·筑得广厦千万间——聚焦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山西王坪煤电棚户区改造房一期分房圆满结束
·长春棚户区改造撑起新生活
·为百姓圆安居梦 ——辽宁棚户区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一个民生问题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一个民生问题
·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新模式
·辽宁:棚户区改造惠万家
·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改造 海拉尔百万平方米项目开工
·加快改造步伐惠及更多百姓:住建部负责人谈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