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我死之前,能享受几天好房子
在辽宁西部的阜新市,曾经的海州露天煤矿是当地人极力推荐的旅游景点之一。站在观光平台上,人们能看到脚下一个300多米深的大坑,东西绵延4公里,南北宽两公里。连体积庞大的土方车行驶在其中时,都会被衬托得像模型玩具一样弱小无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巨大的矿坑更像是一处被完整保存的伤口。在2005年因为资源枯竭宣告破产之前,投产于1953年的海州矿,一直是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有人计算说,这里曾经为共和国生产了2.43亿吨煤;连挖掘出来的废石,如今都在矿坑旁的地面上,堆成了一座占地12平方公里、近100层楼高的人造山丘。
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主席、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彼得·克拉索曾经用美国城市底特律和匹兹堡来类比中国东北部的老工业区。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过后,这两个地处美国腹地的“汽车城”和“钢铁城”曾经一度陷入衰退。
但显然,大洋彼岸的中国所经历的跌宕起伏要复杂得多。
在最鼎盛的年代,地处中国东北的老工业区曾经是全国经济的核心,即便煤矿工人,也都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1952年,参加过解放战争、从部队复员之后,李百祥回到阜新城南的新邱煤矿。如今,这位已经82岁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大家都觉得煤矿待遇好、收入高,冬天还能买低价煤。
哪怕在这里,人们常常会遇上矿难,常常会听到救护车尖厉的声音,常常能看到戴着黑袖箍的人,但大家“希望变成工人阶级”的那种热情也丝毫不会被吓退。
回忆起过去的辉煌年代,李百祥的眼睛就像被点亮了似地突然放出光彩。当时,他是矿上的“阜新市先进生产者”。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送来的几人高的大电镐,只有他操作技术最好,并当上了司机长。
在一次技术竞赛中,他曾成功击败其他煤矿的工人,为这座电镐赢得了“共青团号”的称号。可在这些辉煌背后,生活中,他却只能和全家5口人挤在一间38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那是1937年日军侵华时修建的工棚,两排低矮的棚户中间,街道狭窄,坑洼不平。屋顶钉着看不清颜色的塑料棚顶,有时候雨停了,屋里还会滴水;烧火的时候,他常常弄得满屋黑烟,只能拿被子裹住头,勉强呼吸。
因为受“先生产、后生活”口号的影响,在当时的阜新,每个矿区周围都分布着大量简易的职工住房。这座因煤而生的资源型城市,也因此一度被称为“百里矿山、百里棚户”。
然而到最后,李百祥却发现,生产和生活似乎都没了。仿佛突然之间,曾经的“金饭碗”褪掉了颜色,煤矿破产倒闭,他的两个儿子都被迫下岗,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他的退休金维持。
这个曾经年轻有为的技术能手,如今已经变成了老态龙钟的退休工人。在棚户区里住了50多年后,李百祥一度对走出棚户区绝望了。
2006年,他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今年76岁了,我希望……”顿了顿,他继续说,“希望在我死之前,能享受几天好房子。”
两年后,随着棚户区改造的推进,李百祥终于如愿搬进了新房。这一回,面对当地电视台的镜头,他乐呵呵地咧开了嘴:“我做梦都梦不到能住上今天这个楼,可是现在,梦想竟然实现了。”
·山西:棚户区改造让“破房”变身“新楼房”
·筑得广厦千万间——聚焦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山西王坪煤电棚户区改造房一期分房圆满结束
·长春棚户区改造撑起新生活
·为百姓圆安居梦 ——辽宁棚户区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一个民生问题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一个民生问题
·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新模式
·辽宁:棚户区改造惠万家
·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改造 海拉尔百万平方米项目开工
·加快改造步伐惠及更多百姓:住建部负责人谈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