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棚户生活变成了历史
在众多被棚户区改造影响的普通人中,今年86岁的王文章老人总是一再被人们提起。对于这位抚顺龙凤煤矿的老矿工而言,在很长时间里,他的生活都是黑色的。
他的工作地点在700多米深的矿井里,四处是黑黢黢的矿石、煤渣,“每天都见不到太阳”。下班回到家,他又要和全家6口人挤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简易工棚里,连着炕头的灶台把墙面熏得灰黑。
在他的历史里曾有不少辉煌的段落。在龙凤矿这个上万人的国有大矿中,王文章曾是著名的技术能手,带出过不少徒弟。上世纪60年代,全国60多个矿务局,有四五十个都专门派人前来抚顺,跟他学习一种不用架子就能固定涵洞的新技术。
但这些辉煌,并未覆盖他生活中的主色调——黑色。从1951年来到抚顺,到1977年退休,甚至直到几个子女都从煤矿退了休,他始终住在那间破旧潮湿的小平房里,从没有机会搬离。
直至2004年底之前,像王文章这样生活在棚户区里的居民,在辽宁省有35万户、超过120万人。在依托煤矿发展的重工业城市抚顺,有31万人生活在棚户区,占全市总人口的22.4%。
“棚户”是这个城市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回忆。在棚改中负责监察房屋质量的抚顺房改局局长史有成,就是在棚户区长大的。他记得,小时候,由于家家烧煤,把煤灰倒在室外的道路上,渐渐地,路面比室内地面还高。下雨时,附近公共厕所的污水就会流入他家里;有时候,连打开家门都很困难。
如今莫地社区的支部书记王雅君也是个“老棚户”。她至今记得,小时候,全家人住在一间平房里,一到冬天,家里囤的白菜,就会被冻成一个个硬邦邦的冰疙瘩。
上厕所更是一场噩梦。当时,那片几百人的棚户区只有一个简易厕所,有时候,为了上一次厕所,她需要在寒风里忍着臭气排10分钟的队。
而在改造工程结束后,这样的生活成了永久的历史。在莫地沟这片一度被遗忘的土地上,2005年起,原本的棚户区开始被逐片拆除,一片橘色的住宅楼拔地而起,2005年11月,王文章和老伴顺利地搬进了新家。
如今,坐在新家的床上,王文章回忆起当年棚户区生活的辛酸时已恍如隔世。他记得,那时每到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室外,冷风便会从开裂的墙缝里“呼呼地往屋里灌”,屋里的墙面上都被冻得结了冰。到了夏天,赶上下雨,地板上又水流成河,老两口要拿着脸盆轮流往屋外舀水。
那个时候,黑暗的色调几乎渗透了他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连他的掌纹里,都被染上了怎么也洗不掉的黑色。
而今天,黑色从他的生活中彻底远离了。今年10月22日,当抚顺下起今冬第一场雪的时候,这位86岁的老人没有忙着生炉子,也没有和老伴像过去那样裹着被子,在炕上蜷着身体抵御严寒。他们仍旧坐在自家卧室的床上,只是室内已经温暖如春。
承诺兑现,可能迟到但终究不会缺席
对于棚户区要改造的传闻,王文章和老伴起初并不大相信。直到一个半月后,他们才在观察中确认“有动静了”:连出租车都不愿意来的莫地沟开始有陌生人频繁出入,他们有时候考察环境地形,有时候和当地居民商量动迁的问题。
“看来这事儿靠谱了!”王文章在家里对老伴儿说。
自从被列为辽宁省“一号民生工程”之后,棚户区的改造旋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猛推进。一位抚顺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一般项目的审批原本需要半年,可当时,抚顺市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天天开会,需要哪个单位协调,立刻落实。“两个月的时间,项目就全部审批完成”。
甚至,在棚户区的工地上,一度出现过69支建设队伍同时施工的热闹场景。
从2005年初到2006年末,不到两年时间,辽宁全省共建设回迁楼房1931.5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居民34.5万户、120万人,基本消灭了“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
而对于王文章和老伴而言,最畅快的感受是,不到一年时间,崭新的居民楼就在棚户区的土地上顺利竣工了。
这样的速度,让两位老人几乎有点不敢相信。几十年前,他们曾数次燃起“搬家”的希望。上世纪50年代,最早搬进那间临时工棚时,煤矿曾经承诺说,10年内,保证给大家解决住房。可最后,他们夫妇却在那间窄小的工棚里捱过了近60个春秋。
“一个队100多个工人,一年只能分到一套房。”王文章感叹,“要不是这次,我一辈子也搬不了新家。”
1977年,为了让下乡当知青的女儿顺利回城,王文章被迫提前退休,让孩子顶替自己进了煤矿。有一段时间,他的4个子女中,竟有3个都和他一样挤住在棚户区。
有能力的邻居们开始琢磨着在城里买商品房,搬离棚户区,可对于其他留在这里的矿工而言,生活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的可能。随着煤矿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国有体制负担的不断加重,生活在矿区的工人们,领到的薪水变得越来越少;严重时,很多煤矿都停发了工人的工资。2002年,有70余年历史的龙凤矿最终宣告破产。直到今天,还有人回忆说,一些老矿工是哭着离开的。许多设备、矿藏和曾经的辉煌,都被安静地留在了几百米深的黑暗的矿井里。
几乎与此同时,一大批国有煤矿也先后破产、改制,许多原本捧着“铁饭碗”的矿工,突然步入下岗的窘迫困境。
在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托煤矿、钢铁厂的重工业城市开始艰难地转身,痛苦地谋求转型。至于那些毗邻煤矿的棚户区,直到棚改前,它们都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一起,固执坚守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是历史刻下的一道道伤疤。
·山西:棚户区改造让“破房”变身“新楼房”
·筑得广厦千万间——聚焦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山西王坪煤电棚户区改造房一期分房圆满结束
·长春棚户区改造撑起新生活
·为百姓圆安居梦 ——辽宁棚户区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一个民生问题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一个民生问题
·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新模式
·辽宁:棚户区改造惠万家
·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改造 海拉尔百万平方米项目开工
·加快改造步伐惠及更多百姓:住建部负责人谈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