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千年宣言》所规定的发展目标 CFP供图
阜新新邱棚户区改造后新貌
作为联合国协调人类住区问题的专业人士,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与研究部主任班吉·奥拉仁奥因卡一直在关注城市贫民窟这个“世界性难题”。过去几年,他所在的人居署持续忧心忡忡地发布报告声称:“城市贫困化日益加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
这样“悲哀的事实”似乎到处可以找到例证:在巴西,正在筹办下一届奥运会的里约热内卢市政府常常感到头疼,因为这里楼宇破旧、治安混乱的贫民窟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在印度,已经跻身“全球第四大城市”的孟买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常常陷入尴尬,因为这里的贫民窟人口位列世界第一,“超越了挪威人口的总和”;甚至,以时尚著称的法国巴黎,也没能逃脱相似的难题。在城市北郊,一处环境破旧、臭气熏天的只有20多层楼的贫民窟,却生活着超过1000户移民家庭。
不过,今年4月,在中国东北的一场调研中,这位联合国的官员却看到一种全新的、令人乐观的转机。在辽宁省的几座城市,班吉发现,过去几十年,这里分布着破旧、脏乱的城市棚户区,一度被看作中国的“贫民窟”。而从2005年到2011年底,已有2910万平方米的城市棚户区得到改造,超过200万贫困居民终于有机会住进了现代化的社区。
在今年夏天的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的论坛上,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专家聚在一起,探讨发生在中国的这场变革。一位来自世界银行的研究顾问评论说,中国在治理贫民窟的问题上“走在了前面”;而来自联合国的班吉,则对他所看到的“棚户区改造”工作给予更高的赞扬。
“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他说。
中国的棚户区改造实践,体现了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
在被称为“煤都”的抚顺市,过去的很长时间,尽管算作“城里”,可下岗煤矿工人聚集、像贫民窟一样的棚户区,却是很多农村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棚户区改造前,因为没有像样的道路、房屋,这座城市东部一个被称作莫地沟的地方,曾经连续5年,没娶进来一个新媳妇。
而现在,曾经密密麻麻破旧的红砖平房、泥泞狭窄的小巷道已经消失了。早起点炉子、排队上公厕的日子成为永久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头一次体验到了暖气,头一次在家里用上了自来水。
2004年12月,刚刚上任12天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第一次来到莫地沟时,眼前的一幅场景让他震惊了: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一户居民水缸里的水被冻成硬邦邦的冰疙瘩;炕上的老人,裹着被子,被冻得瑟瑟发抖。
在王文章、钱淑洁老两口的平房里,李克强问长问短,和这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妻唠了好一会儿。临出门前他留下一句话:“现在你们的房子都是东倒西歪、破破烂烂的,等我下次来,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住上楼房!”紧接着他又加重语气说:“要是实现不了,你们就都来骂我。”
4天后,在辽宁省委第九届八次全会上,棚户区改造被列为全省的“一号民生工程”。2005年2月23日,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完成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的任务。
班吉还记得自己上半年那次“印象深刻”的访问。看过莫地沟棚户区过去的资料图片后,在焕然一新的莫地社区,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整齐的六层小板楼,以及摆放着健身设施的居民广场。
他略带夸张地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惊讶之情:“我们问当地的官员,还有可能做得比这更好吗?”
来自世界不同机构的专家都为发生在中国辽宁的这些变化表示惊讶。世界银行低收入住区研究顾问安娜曾经考察过不同国家正在改造的贫民窟。她介绍说,2009年,印度启动了一个名叫RAIN的计划,用来解决都市中的贫民问题。上世纪90年代,墨西哥也曾经通过私人资本的投入,为贫民窟居民兴建了大批住房。可因为资金短缺和规划失误,这两次尝试都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但她在中国却发现,过去几年,辽宁省棚户区改造以罕见的高效率顺利推进。联合国人居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联合发布的调查显示,改造后,该省棚户区居民的户均居住面积从每户41平方米,拓展到每户57平方米,提高39%;人均住房面积由12.27平方米增长到20平方米,提高60%。
作为世界银行的专业人士,安娜更看重棚户区改造对普通人的意义。她在公开的发言中指出:“中国的棚户区改造实践,体现了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
·山西:棚户区改造让“破房”变身“新楼房”
·筑得广厦千万间——聚焦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山西王坪煤电棚户区改造房一期分房圆满结束
·长春棚户区改造撑起新生活
·为百姓圆安居梦 ——辽宁棚户区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一个民生问题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一个民生问题
·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新模式
·辽宁:棚户区改造惠万家
·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改造 海拉尔百万平方米项目开工
·加快改造步伐惠及更多百姓:住建部负责人谈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