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三门峡

三门峡 踏上社会管理新征程

2012-10-31 09:56: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资料图片 杜 杰

82岁的李团草老人在她的新家——德馨苑小区广场锻炼身体。资料图片 杜 杰摄

 

    地处豫晋秦三省交界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治安状况复杂,社会管理难度大,曾经被治安、信访等问题困扰。近年来,三门峡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积极转变社会管理工作思路,寓社会管理于社会建设中,大量社会矛盾得到化解,民生获得较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综治优秀地市,多次获得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省辖市。

    民生优先

    根本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走进三门峡市德馨苑小区,统一精美的建筑、整洁宽阔的道路、郁郁葱葱的树木映入眼帘。文化广场上,一群孩子相互追逐玩耍,老人们坐在椅子上聊着天。

    “看看这里的设施、环境和居民的精神面貌,你能想象这是一个专为城市低保户和低收入群众修建的廉租房小区吗?”同行的小区综合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王传喜自豪地说。

    让王传喜引以为豪的德馨苑小区其实是三门峡市成片建设的廉租房小区之一,这里与个别地方廉租房远离市区不同,它位于贯穿三门峡市的青龙涧河南岸,与北岸繁华市区众多商品房隔河相望。

    小区里各种设施和服务齐全。有为居民提供医疗、民政、社保、司法、文体等各项服务的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有湖滨区医院医生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有爱心超市零差价销售各种日用商品并定期为特困户提供社会捐赠的米面盐油。

    今年82岁的李团草老人,因为不识字,一生靠捡破烂为生,长期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窑洞里或者茅草房中,如今住上了50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租金仅84元。她激动地说:“没有政府的帮助,我哪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这是三门峡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片断。“搞好保障房建设,不仅解决了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使不少社会治安隐患得到化解。”三门峡市政法委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副主任汤立明说。

    “社会管理创新,绝不仅限于维护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搞好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开阔思路,站在社会建设的高度,围绕发展、稳定、民生、改革和法治建设抓创新,从源头上、基础上、根本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为三门峡市的社会管理创新规划了更高的目标和实施路径。

    近年来,三门峡市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高新产业”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公共服务管理、矛盾掌控化解、社会治安打防控、基层服务管理和民主法治保障“五大体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大量社会矛盾得到化解,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民生优先,不仅需要党和政府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力气抓社会建设,下大力气实施民生工程,还需要各级干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公道正派办事,真正为群众办好事。

    “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明朝官吏曹端的名言。来到曹端的故乡——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苏门村,记者见到了担任村支书26年的曹官虎。“我们村33年无上访,靠的就是干部‘公生明、廉生威’”,曹官虎说,随着前些年工业园区的建设,苏门村也面临着征地拆迁补偿,在工作中,村干部不贪私利,对补偿款的分配全程公开,接受村民监督。村里还规定,村干部不能延揽工业园区建设的活儿,“把钱让给群众挣”。办事公道、一心为公,村民们对村干部心服口服,从根本上杜绝了因村集体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矛盾。

    民事村办

    方便了群众办事,改变了干部形象

    在渑池县天池镇张吕村,村委会主任张东飞向记者讲述了他调解的一起矛盾纠纷:今年3月20日,20余名村民聚集在村委会院子里,群情激愤,反映电业局不打招呼就把他们种的树砍了,要求村里给个说法,赔偿经济损失。张东飞接待来访村民后,一边稳定村民情绪,要求他们选出代表全程参与事件处理,一边与镇电管所取得联系,了解情况。第二天,张东飞等3名村干部陪同2名村民代表来到县电业局反映情况,电业局派出了调查组两次来到村里调查。原因查明了:原来是树栽在了高压线下,按规定应该砍伐,但是在架设高压线前树木就栽好了,所以电业局应该补偿。最后,全村22户村民共获得3万余元的补偿。一起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这样得到了化解。

    这是三门峡市开展“民事村办”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村民变过去的无序信访为现在的由村干部“代理信访”,这不仅避免了瞎子摸象、误打误撞,而且方便了群众,规范了秩序。

    村干部能“代理”的,不止是信访。在南昌村,记者走进了整洁、气派的民事村办服务中心,在服务室里,有村干部值班,为村民代办生育证、新生儿入户、个体营业执照、贫困户困难补助等27项证照、手续。“过去,办个生育证都得跑到镇上去,时常因镇干部下村了,找不到人、办不成事,现在好了,把材料交给村干部,由村干部替咱跑腿去。”村民王天命说。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了三门峡市老百姓新的说法,民事村办,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也彻底改变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为了做好“民事村办”服务中心与乡镇(街道)有关部门的高效衔接,打通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三门峡市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整合公安、民政、社保、计生、土地等部门资源,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成标准统一的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

    在三门峡市下辖的灵宝市函谷关镇,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里设有行政便民服务、群众诉求、治安防控三个分中心,开设地矿环保、工商税务、文化教育、农林牧水、村镇建设、民政优抚、就业社保等窗口,还建立了信访、司法、法庭等办公室。中心根据当地农历逢五或逢十有农贸集会的习俗,把集中办公时间和到村里集中开展上门服务时间选在农贸集会时,以方便群众办事。实现了“一体化”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群众、“一竿子”解决问题。

    警力下沉

    打牢了基层和谐稳定的基础

    为加强基层社区建设,三门峡市制定出台了《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要求,城市社区需要配有综合服务大厅、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社区组织办公室、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公民文明学校、老年之家等。

    高标准、严要求往往也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公园玖号”地处三门峡市繁华的商业地段,商业用房的市场价格为每平方米4000多元。要在这样的小区让开发商无偿提供场地建设警务室,难度是很大的。

    崤山派出所所长倪建军说,“刚开始,开发商不同意,没想到,听说这里要建警务室,不少买房人都冲着这里将来优质的社区服务和安全保障而来,这乐坏了开发商,总面积近200平方米的警务室也顺利建成了。”

    刚开始,警务室在证照办理方面,只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代办服务。后来,经多方努力,警务室里接进了光缆,居民们足不出社区,便可以直接办理户口、身份证、机动车年检等。

    警力下沉、重心下移、深入社区,打牢了基层和谐稳定的基础。警务室建成后,民警们挨家挨户登记实有人口,发放警民联系卡。在入户工作过程中,民警孙娟了解到行动不便的宋苏朋老人还没有换领二代身份证,为了方便老人,她当起了摄影师,在老人家中为老人拍照,替她办好了二代身份证。

    三门峡市下辖的义马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涉农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4,城市化率高。近年来,义马市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大胆改革,成为河南省最早取消农村建制、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之分的县市。改革后,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虽然不再是农村建制和农业户口,但是“民事村办”的经验做法保留了下来。在新区办事处梁沟社区,记者看到2100平方米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里,设有党务、人口计生、物业管理等多个便民窗口,不仅如此,高标准的农家书屋、公民文明学校、远程教育室、篮球场等一应俱全。

    “社区里没有闲人,虽然‘村民’们不种地了,但是在企业、工厂上起了班,有的买了车跑起了运输,有经营头脑的还开起了饭店,年龄大一点的‘村民’,社区统一安排他们做物业、保洁。”梁沟社区党支部书记茹小豹说。

    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曾经创造了社会管理义马经验、渑池模式的三门峡市踏上了新的征程。(记者 徐隽)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河南三门峡中院举办“喜迎十八大,颂歌献给党”歌会
·河南三门峡警方破获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案
·河南三门峡:四年来立查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89件
·河南三门峡成立“鹰眼”火灾侦查小分队
·武警三门峡市支队教育活动深入兵心
·河南三门峡客车坠沟事故9死16伤

·河南三门峡客车坠沟事故9死16伤
·三门峡市持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建设“书香三门峡”
·三门峡: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三门峡警方研发信息智能采录仪 为社区管理安上“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