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户籍制度改革:郑州的勇与谋

2012-10-30 17:08:19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中国广播网 

    户籍制度改革:郑州的勇与谋(上)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发展需要释放人口潜力,户籍改革是首要关口。打破户籍界限,郑州勇破樊篱。“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改革风暴,影响至今。郑州全面放开户口,8个月又戛然而止,说明了什么?一次试验,一个样本,郑州户籍改革,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今天的郑州市区,真所谓“车水马龙”,5公里的路,开车堵上一个多小时也不奇怪。说起来令人惊讶,身为二线城市,郑州的车辆密度比北京还高。市中心的小学,一个班最多竟有90多名学生。

    这番兴旺景象,始于8年前,直接原因正是郑州的户籍改革。一夜之间,户口无条件放开,如同开闸放水,人口急速膨胀。

    郑州的户籍改革在全国并不是最早,但步子最大、胆子最大,因此轰动一时。郑州的勇气从何而来?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分析,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增长”的渴望。

    刘道兴:当时郑州的户籍人口只有166万,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6-17%。这与它作为全国最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都不相称,所以郑州自身迫切需要做大做强,它希望它的人口能够快速增长。

    还有一组数字也刺激着郑州。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但人口大省河南却没有收获“人口红利”,城镇化率不到3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倒数第二。作为省会城市,郑州的压力自然不小。

    刘道兴:一个城市就看它有没有人气,有没有生机和活力。人口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城里来,才能够分工、扩大规模,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基础。

    城市要发展,需要人进来,但户籍改革是个“老大难”,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在各种利益盘根错节。改革的步子迈多大,牵动会多大,都不好预料。郑州户籍改革虽然是逼出来的,但显示的勇气和决心却令人刮目。全面放开户口,一步到位,在大中城市中,郑州是第一个。任何人只要在郑州有亲戚,又能提供住房证明,就可以成为新市民。而实际操作更显宽松,对声称来“投亲靠友的”,只要看不出是假材料,一律放进来。

    很快,郑州尝到了“一步到位”的甜头。8个月,市区人口猛增38万,一举超过200万。

    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工。原籍河南濮阳的张先生,在这轮改革中成为第五千个新市民。他回忆,户口放开第二天,数以万计的打工者涌入郑州户籍办,黑压压挤满了人。在他看来,郑州户口意味着很多保障,最让他受惠的是孩子的教育。

    张先生:要说最大的受惠,还是教育。因为户口不在这,每年得交几千块借读费。如果户口过来了,什么费用都不要,跟城市里的小孩一模一样,都上了。

    有形的,无形的,积极效应一一显现:上下班高峰期,人潮涌动,人气增加;高楼拔地而起,售楼处排起了长队,房地产等行业被带动起来。改革当年,郑州市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横在城乡之间的樊篱,似乎瞬间被打破了。

    然而,“一步到位”的副作用也开始凸显,程度之大,出人意料。

    2004年秋季入学,郑州中小学生一下子增加了三分之二。说起当时的情景,郑州纬四路小学校长丁戈军仍然心有余悸。

    丁戈军:过去就是班上四五十个人,一下子弄了七八十人。

    财政、医疗、社保也同样受到了强烈冲击。细一算账,也是必然。如果按当时一个人需要公共投入8万元计算,新涌入38万新市民,需要增加投入近300亿元,而当年郑州市财政总收入只有110多亿元。财政缺口高达190亿。

    无奈之下,郑州户籍改革在推行了8个月后,突然宣布终止。

    今天看来,郑州的户籍改革更像一场“大跃进”,轰轰烈烈,无疾而终。事实上,在全国第一个全面放开户口的浙江奉化,直到今天仍然在坚持放开。但当时的郑州恐怕忽略了,奉化面积不及郑州的二十分之一,人口只有郑州的十分之一。奉化放开户口一次只进来2万人,公共资源跟得上,财政也可以承受。但郑州却一下涌进几十万人,不堪重负。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说,郑州用勇气和实践告诉了人们:短期内全面放开户口,对于大中城市来说,不适用。

    刘道兴:我们认识到一些东西,但我们发展阶段不到、财力不到的时候,我们不要空口许愿。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要急。

    郑州急切了些,结果证明了户籍改革不能“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户籍改革是综合性的,只靠地方单方面试点,很难彻底。它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地方中央分税制改革,来增加地方政府的承受力。

    张车伟:我国是采用分税制。从政府的收入来讲,中央政府拿的大头,地方政府拿的小头。而在公共服务支出的负担上,实际上是地方政府的。那么很多地方,如果人口要快速增长,可能就难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深层次改革需要时间,眼前全面放开户口又遇现实问题,但是户籍制度藩篱不破,不利于社会公平,不利于改善民生,不利于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不利于城镇化进程……。户籍改革势在必行,而现实的出路又在哪里?

    郑州之后,很多城市开始另辟蹊径。有的寻找折中的办法,改“户口本”为“居住证”,尝试破局;有的放眼长远,尝试“新型城镇化”之路,多渠道探索。而郑州,也在继续闯关,因为新的难题正在逼近,新的机遇转瞬即逝。(记者雷佳烨 韩志峰)

    户籍制度改革:郑州的勇与谋(下)

    中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记者雷佳烨 韩志峰)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一段时间,郑州的大街小巷、电视广播,富士康招工广告频繁出现,月薪一路涨到了3000元,人仍然招不满。

    8年前,郑州大胆试验,全面放开户口,劳动力短缺一度缓解;8年后的今天,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富士康等企业到郑州建厂,郑州再次感到“缺人”的压力。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调研后感叹,农民工没有保障,稳定不下来,招工不难才怪。

    刘道兴:我在郑州市调研,富士康公司人员流动很快,招了26万人,实际在这干的不到16万人。

    “留不住人”,不仅是郑州的心病,也是整个中国推进城镇化面临的突出矛盾。近两年,全国1.6亿外出务工的农民,有七分之一选择了“打道回府”,留不下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和市民同等待遇。外出务工人员定居不下来,就支撑不了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带动住房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道必闯的关。郑州经历了大起大落,这一次,不再只是勇者无畏,而是谋定而后动。

    眼前摆着几条路,最熟悉的就是“浙江奉化模式”。8年前的郑州试验,学的就是奉化,一步到位,全面放开户口。如今奉化还在稳步实行,但时隔8年,郑州发现,全面放开户口,条件依然不成熟,连普通郑州市民都不接受。

    市民张先生:毕竟学校资源承受不了,包括交通、小孩防疫、学校、卫生医疗,各种资源都承受不了。

    就在2004年郑州户籍改革试验叫停前后,北京、上海开始试行“居住证制度”。这一制度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绿卡”制度,很快在全国多个省市大踏步推行,被很多人看作是破局之举,表明“户籍改革方向渐渐明朗”。

    郑州决定加入到这个行列,全面废止暂住证,推行居住证制度,并出台配套政策。胡先生在郑州打工5年,起初,他和许多农民工一样,觉得居住证和暂住证区别不大,就没办。但看到一系列配套政策,胡先生发现了居住证的“含金量”。

    胡先生:办驾驶证,外地户口没有居住证没法办。后来我了解到,包括居住、子女入校都得需要居住证,反正挺重要的,办得人也很多。

    居住证带来的一系列保障,让打工者安心了许多。目前,郑州市共有流动人口300多万,接近三分之二都办理了居住证。

    居住证虽然不能和城市户口划等号,但毕竟能让农民工享受到不少市民待遇,城市的公共财政压力也不至于太大,不失为一条现实途径。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布认为,户籍改革就是要改户籍背后的那些利益关系,让农民和市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而居住证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只能是个过渡。

    李布:关键不在于户籍制度改革,而在于户籍背后的利益关系。如果让农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农村和城市就没有区别,这样想迁徙到哪里去,想从事什么职业,都不会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这是比较理想的发展方向。

    但要达到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路还漫长。有专家建议,看准大方向,现阶段可以两条路同时推进,一是做减法,在普遍增加各方福利的同时,逐渐剥离户籍所附带的福利,让户籍仅仅保留人口管理的功能;二是做加法,分步骤让农村人口进城,并发展小城镇,重点增加这部分群体的福利保障。最终淡化差别,实现公平。

    郑州进一步的改革正是这个思路,面对现实,几条腿走路。市区户口有条件放开,居住证再吸引一时进不了大市区的人口,同时,着手城镇化建设,更多地吸引劳动力。按照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的说法,这叫“新型城镇化”,就是通过在城市周边修建产业园,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刘道兴: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都靠近城市,更多的农村人到产业集聚区打工就业。

    这样的产业聚集区给不了城市户口,似乎让人感觉不解渴。但郑州已在着力提供适当的教育、医疗和社保资源,再加上离家近、待遇较优越,还是吸引了一些曾经背井离乡、四处流动的农民工,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安居立业的感觉。卢明亮就是其中一位。

    卢明亮:工资一个月一千五六,我老婆在附近上班,每个月也能拿一两千。离家很近,我们骑电动车7、8分钟就到了。

    新型城镇化虽然还是个雏型,但反映了郑州这一轮的改革谋得周全、谋得仔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户籍改革情况复杂,多条路径探索很有好处。

    张车伟:通过不同的户籍改革路径,各个地方可以平衡符合自己发展条件的资源禀赋的结构,这样就可以聚集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

    改革不能拖延,户籍的樊篱需要一点一点拆除。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的平等。稳妥推进这一改革,是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需要,是增添经济发展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消除社会不公、缩小社会差异、改变中国社会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50余年户籍制度根深蒂固,改革需要积极而稳妥。郑州等地的探索和实践也说明,户籍制度改革,根本方向是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改革的步骤应当循序渐进,改革的方法需要综合配套。

    政府推行的户籍制度以及附带的社会福利体制将无法继续支持城市化进程。如今,户籍改革已经蓄势待发,我们期待整体改革细节的早日出台,同样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静待改革进程与最终成果。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