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居住证制度:户籍改革 先行一着

2012-10-30 17:18:16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半月谈 

    4月11日,有媒体报道甘肃省将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依托居住证统筹流动人口在现住地的登记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这是在广西、安徽、陕西、山东等多地之后,又一个宣布将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的省份。居住证制度的全面推行会给流动人口带来哪些好处?会对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带来什么影响?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流动人口逐步享受市民待遇

    湖北省武汉市实行居住证制度已满一年。武汉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介绍,武汉流动人口近年来快速膨胀。2002年,该市流动人口为39万,到2011年底,这一数字达到225万。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比为1∶4。

    如何能让大量外来人口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2011年3月15日,武汉市以市长令的形式公布了《武汉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市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

    办法规定,年满16周岁的非武汉市户籍人员,因务工、经商、就学等原因在武汉居住一个月以上,可免费办理居住证。持证人享有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入学就读、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等十项权益。符合规定的,还可以申请办理常住户口。

    记者在武汉东风社区居住证办理点看到,居住证与身份证一样大小。办证民警介绍,不同于以前的纸质暂住证,武汉市居住证内置芯片,里面包含了持证人的多项信息。持证人离开武汉时可将居住证注销,回来后可再激活。

    居住证的推出受到了外来人员的欢迎。从外地来的林海在武汉工作已6年,他第一批领到了居住证。林海说,在农村加入了合作医疗,但长期生活在武汉,看病不能回去报销;前几年有了孩子,很快又将面临入学问题——以前总为这些事烦恼、担忧,现在有了居住证,心里踏实多了。

    武汉市公安局外来人口管理大队大队长肖世荣说,截至4月5日,武汉市办理居住证117万张,办证人数已占流动人口总数的一半多。

    与武汉相似,今年以来多地推行的居住证制度目标都在于让流动人口逐步享受市民待遇。

    广西流动人口在持有居住证之后,可在居住地享有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等八项权益。

    在安徽,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可在当地享受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创业扶持等方面的市民待遇,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当地户口。

    淡化城乡户籍差别

    专家表示,居住证制度虽然离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尚有距离,但它有助于缩小城乡户籍间的福利差别,为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打下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推行居住证制度的核心即在于落实居住证所附带的福利。

    记者走访武汉梨园小学、东亭小学发现,这两所小学都按照政策在接收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据武汉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办公室介绍,武汉市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有14.35万人,入学率达100%,其中约95%的孩子在公办学校就读,确保了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市户口学生享受平等待遇。

    除此之外,随着车辆购置、驾驶证办理、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的权益落实,居住证持有人普遍感到“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像个本地人了”。租住武昌东亭小区的徐敏平时做点小生意,她说,有了居住证,孩子上学交费、打防疫针都和本地小孩一样,她再也不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了。

    一些在武汉务工、经商的人员还反映,《武汉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持有居住证一年以上的企业人员,可在本地申请赴港澳商务游签证,不用再回户籍所在地办理,这为他们提供了很大便利。

    毛寿龙说,长期以来,取消、废止暂住证的呼声一直不断。现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将居住证取代暂住证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淡化了户籍差别,让非户籍人口和户籍人口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可以逐步享受同等待遇,这会让外来务工人员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接纳和包容。

    据了解,目前公安部已研究制订了全国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正在抓紧征求各方面意见,力争尽快呈报国务院审议。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表示,我国将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有序落户城镇提供阶梯。附着在居住证上的公共服务,将先按国家相关规定,将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子女就学纳入,对其余公共服务不作硬性规定,仅列出可以包含项目,具体如何操作,留给各省市自己按照实际情况确定。

    户籍改革难以一步到位

    调查中,也有人对居住证制度的推行表示忧虑。武汉一位住在城中村的市民杨先生表示,和他相邻而住的基本都是外来流动人员,他担心,随着居住证制度的逐渐推进,城市原有的交通、市政、住房、医疗等方面资源是否能够承受,本地市民待遇会不会降低。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为接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武汉一些学校存在“超级大班”,有的小学一间教室竟容纳了近70名学生。

    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说,推行居住证制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改革的方向毋庸置疑,但考虑到当前部分大城市的接纳能力,作为过渡性措施的居住证制度恐怕将存在一段时间,期望一步到位的户籍改革并不现实。

    以武汉为例,尽管居住证制度部分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市民待遇,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并未向流动人员开放。另外,公租房的保障对象目前也未将流动人口列入其中。由居住证到申请常住户口,武汉市的有关政策也仍在制订中。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大城市社会福利待遇高,户口含金量大,在居住证制度推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不得不兼顾外来人口的强烈需求和城市的承载能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也表示,居住证制度是要搭建外来人员在大城市共享福利、体面生活的制度阶梯,借以逐步解决教育、住房、养老等领域多年存在的城乡之间、户籍人口与外地人口之间的巨大不公平。这势必要相应改变这些领域的诸多制度,因此必然是一场广泛、深入且持久的社会变革。(《半月谈》2012年第8期,记者 周梦榕 高敬)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