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冰波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中原大文化”概念,指出:要“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意见》把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是中国主体功能区唯一明确了传承文化使命的区域。
传承创新中原大文化,解决全局性重大理论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亟待解决的全局性理论问题,中原文化理应担当。
中原大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要素:中原大文化价值观是核心、马克思主义贯穿、时代精神着色。中原大文化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否定或贬低其价值,是割断民族文化生命之根,这样的价值观不是中国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照亮,不过,任何外来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都产生于异国土壤,离开本土就成了抽象概念,只有接受中原文化滋养才能大有作为。不同社会时代精神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彰显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路径是自下而上,要依靠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努力奋斗,还要简明、通俗,普适,既为国家所用,又为民众认可。
怎样以中原大文化为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概言之,继承传统文化、吸纳周边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原文化曾不断地汲取地域文化营养,豫剧起源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因此,燕赵的豪爽,秦晋的节俭,齐文化的务实,楚文化的精细,广东、上海的敢为天下先等,都要为中原文化所用。新疆、西藏、云贵、巴蜀等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也是创新中原文化的营养宝库。
传承创新中原大文化,做好局域性具体工作
突出四大古都特色,勾连华夏文明脉络。郑州是中国之源,安阳是文明记忆,洛阳是礼仪之始,开封是文化巅峰,要加强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手段,将四大古都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高地。广播、影视、报纸、网络等要全省一盘棋地宣传,省委宣传部、社科院、社联、规划办、党校、高校等科研机构,要组织研究队伍,推出研究成果,形成“中原古都学”,把中原四大古都研究推向新高度。要打造园区、出版书籍、拍摄影视,形成对外展示的窗口。
保护开发文化遗产,提升中原文化品质。一是以抢救保护为主。对重大地下文物或遗址不轻易发掘,对已发掘的文物或遗存要科学保护,对行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抢救。二是发掘内涵创意式开发。要发掘内涵增强吸引力,围绕遗产创意式开发,打造精品线路。岳飞建功立业始于北宋,要把岳飞、岳家军的业绩与岳飞文化融汇,开辟岳飞文化专线,让岳飞文化成为宋文化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发万众瞩目的世界级旅游文化产业。开封城区地表下埋藏着六座古代城池,再现“城摞城”景观,能强化开封宋文化特色,提高开封及河南的知名度。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一要创新文化体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已初见成效,要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二要广泛吸纳资金,搞活文化领域。必须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将民营文化企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郑州天人文化旅游、郑州超凡影视制作、开封清明上河园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清明上河园深入发掘了《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笔墨,将大宋文化演绎得如诗如梦。
传承创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一要抓传统,二要抓创新。宝丰马街书会是典型的农村传统特色文化,已有700年历史,创新使书会经久不衰。书会带动了当地服装、道具、音响、大篷、运输、教育和广告设计产业的兴起。商丘王公庄画虎村是农村文化创新的典型。王公庄画虎,繁荣了农村文化,提高了农民素质,发展了文化产业,增加了经济收入,2011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
弘扬中原人文精神,中原人物感动中国。一要让中原文化传统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结合。红旗渠精神是愚公移山的群体再现,焦裕禄精神是民本思想的时代闪光,“三平”精神是中华民族本质特征的缩影。二要培育更多的中原群体英雄。张荣锁、高耀洁、魏青刚、洪战辉、李学生、王百姓、谢延信、任长霞、李隆、武文斌等感动中国,李文祥老人英雄不老,邓亚萍、刘洋等敢为天下先。要继续弘扬中原人文精神,让中原人物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增添精神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