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再创新
聚合治理新动能
细节管理,可显著提升一个城区的品质。
在规划的框架下,一系列高标准体制机制的重塑和优化,一方面形成城市管理向广度深度进发的执行力;另一方面,还能不断聚合环境治理新动能,推动城市管理进入提升通道,再入“试验区”。
2012年9月。为规范成都井盖治理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成都市建委、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成都市交通管理局等联合下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暂行)》(以下简称《规定》)。作为我市首个针对井盖的技术规定,《规定》从井盖材质、外观、尺寸、承载能力等多个指标予以了详细界定。未来,我市新安装的“三防井盖”都将以此来作为采购验收标准,予以采用。凡是供应伪劣井盖的,将被予以曝光及市场禁入。
而就在此前3个月,全国首个“井盖办”进入组建轨道。按照权属与责任的不同,井盖办设立在市城管局,包括市水务局、市建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市蓉城管线公司、市交投公司、兴城公司等成员单位。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首批6600个井盖治理目标。并在20多种材料、10种实验中,初步探索出一条成都井盖的治理之路。 “所有井盖原则上都采用老井盖"修旧如旧"的方式,尽量通过修复的方式,首先从治噪、治沉降等病害做起,将在年内实现二环路内2.5万个井盖的治理。”
在成都,这个夏天对小小井盖的关注,仅仅只是成都高标准提升城市管理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此时,始于2012年春天的城市管理诸多“提升实践”正在积极架构。在规划的框架下,高标准管理的诸多设计由此打开。
为全方位提升环卫保洁标准,成都首次推出囊括道路冲洗除尘、城市家具清洁、公共厕所管理等24项环境卫生作业内容的《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作业与管理规范》,而这份被誉为“白皮书”的规范,堪称成都环卫“金标准”。
在《规范》里,明确提出,成都要架构24小时无缝隙环卫清扫保洁制,实现夜间保洁全天候覆盖,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内的街道办事处成立至少10人的快速保洁机动队,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的街道办事处成立至少15人的快速保洁机动队,发现白色垃圾后,保洁人员要快速赶到现场,力争在15分钟内消除。在此基础上,推出垃圾不落地运输制度。每天只要听到铃铛响,商家店铺就把打包好的垃圾直接拿出店铺,放到垃圾收运车上。作业收运责任单位与临街店铺签订定时收运协议,实施上门定时收运。“而夜间收运垃圾则由各辖区临时垃圾转运点转运到区垃圾压缩转运站,垃圾压缩转运站也24小时全天候开放。”
为规范街面秩序,强化非机动车管理,成都确立了全新的《非机动车管理规范》。在《规范》中,明确了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划线标准、范围以及构筑物设置的颜色和类别等。
为强化景观提升,这一年,成都在春节首次推出节日氛围营造后,又将着力点放置于中秋国庆“双节”节日营造中。跳跃的色彩,灵动的光芒,温暖的金色,让成都的秋之夜,梦幻美丽,万千韵味。
为强化街面管控,这一年,成都全面启动特别行动,采取“错时执法、定点值守、轮班巡查”等方式,形成市、区、街三级队伍各司其职的执法执勤模式。从夜间执法模式,转变成“白加黑”连续作战模式,加大白天的连续监管力度。
为严控运渣车,这一年,成都推行运渣车公司制,运渣车必须进行全封闭改装,安装GPS,同时加入到公司,才能在成都从事渣土运输。更加严管的背后,是一个城市控制道路扬尘、严防运渣车超载冒载,引发安全隐患的决心。
为破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难题,成都还拟开发城市管理首个“诚信系统”!待到“诚信系统”建成后,商家是否出摊占道、有没有乱贴户外广告、有没有乱倒污水等一系列与城市管理与市容市貌相关的内容都将被“记录在案”,并有望与工商、环保、卫生等管理部门形成联动……
为激发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尤其是商家店铺能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用制度的力量推动基层积极参与。从2012年春天开始,“门前三包”推进办成立,每月推进办将评选出10个“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好的街道办事处和“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差的10个街道办事处。不仅如此,每个街道办事处,还要自主评选50个“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好的商家,以及最差的商家。所有结果,都在不同媒体上公示。“以此来激发商家参与的积极性。”试点3个月,成效明显。门前三包履约率从80%上升到90%,而提升的10%,意义深远。
成都城市管理在体制机制优化和重塑的路径里,改变的还不仅仅于此。配套的一系列考核考评和工作制度,同步延伸。
为了形成高标准管理常态,从2012年春天开始,成都形成管理者每天带队检查制。组织联合督查组和暗访队伍,严格实行“日检查、周公示、月考评”制度、分片包干制度,认真落实网格单元责任,对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进行“白加黑”不间断明察暗访。在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系统作用的基础上,4月26日起,每晚7点半至11点,由一名局领导带队查找中心城区“脏乱差”问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向区委、区政府通报,第一时间进行复查,第一时间曝光追责,实现“扁平化”管理目标。
为了形成高标准管理常态,成都推行责任区管理制度,与市政府目督办联合发文,制定了中心城区治理环境“脏乱差”责任表,明确了公路、河道、铁路沿线、商品交易市场等环境治理的市级部门责任主体,初步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为了形成高标准管理常态,成都坚持第三方测评。用第三方视角,公平、公开、公正地对全域城乡环境治理情况进行打分。而测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街面秩序、农贸市场、院落环境等诸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范畴。每季度,在成都主要媒体上公布测评结果。
至此,在制度的网格中推进,变化有目共睹。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向新的高度进发。
深入变化中的成都,以更加靓丽的风情,开始进入所有人的视线。
·成都查不文明驾驶 司机等红灯丢瓶子遭罚100元
·四川成都交通路况微平台上线
·国内外专家聚成都 探索城市社会管理
·成都检察机关大力推进案件管理机制改革
·成都:打造老有所养的幸福宜人之城
·成都武侯公安办证中心创新多项为民服务举措
·成都武侯公安办证中心创新多项为民服务举措
·成都中院成立诉讼服务办公室
·四川成都民警解刚下班途中浴血勇斗抢包贼
·成都44条公交线路免费 多举措问症“大城市病”
·成都武侯法院:殊荣加身再提高 模范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