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记者从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了解到,电信诈骗犯罪从2005年开始在内地出现后,呈逐渐蔓延之势,发展成为诈骗犯罪的主要形式,涉案金额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目前,此类犯罪隐蔽性、专业化特点越来越明显,打击难度更大。
“近年来,跨境电信诈骗犯罪成为粤港澳台四地共同面对的热点问题,如何更有效地打击跨境电信诈骗犯罪成为四地警方关注的焦点。”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局长杨江华告诉记者。
“目前,电信诈骗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杨江华分析说,一是诈骗犯罪手段不断转型升级。目前发生在广东的电信诈骗犯罪主要有四大类型:第一种是“猜猜我是谁”,冒充事主亲友或熟人进行诈骗。第二种是“姜太公钓鱼”,从最初的中奖、购车退税到最近的贷款抵押都是这类诈骗。第三种是“老鼠装猫”,案犯冒充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电信、银行等公信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第四种是“黑客盗信”,案犯利用各种方法直接获取邮箱资料,冒充邮箱主人或企业以多种借口骗取当事人货款或资金。这种诈骗方式科技含量大,迷惑性更强。
“跨区域跨境犯罪是另一发展趋势。”杨江华说,目前,大多数诈骗大陆民众的犯罪电话窝点设置在境外,网银转账和落地取款多数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诈骗账户及受害群众则遍及全国各地。近期在阳江市发生的受害者戴某被诈骗1106万元案中,犯罪分子共使用14个一级诈骗账户,已经查清的省内5个诈骗一级账户将赃款转入到72个诈骗二级账户,这72个账户分布在广州、佛山等5个市以及湖南、湖北等8个省区。通过对网银转账IP地址的查询,犯罪分子的网银转账是在美国、韩国和香港、台湾地区完成。
记者了解到,针对近年来发生在广东的电信诈骗犯罪总体情况和特点,广东警方在加大打击、侦破力度的同时,通过采取建立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形成了高压态势。广东省公安厅牵头与有关部门联合签发了《电信诈骗犯罪案件涉案资金账户应急处置办法》、《广东省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电信协作机制》、《关于办理电信诈骗案件法律使用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并依据上述文件建立了打击电信诈骗犯罪长效机制,形成了一个职责明确、协调联动、快速高效的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工作网络。广东省公安厅还联合广东省电信公司,通过研究解决通信网的诈骗电话和短信信息、以及互联网诈骗信息的监测、封堵、跟踪提示和反制等问题,研发了“防电话诈骗反制平台”,切实加强对各级代理商的监管。各地也相应建立公安、电信、金融部门快速协查、快速停话机制,以及针对涉案资金账户紧急查询、冻结而建立的电信诈骗涉案账户资金应急处置办法机制。
2011年,根据犯罪发展的趋势,广东省公安厅在厅刑侦局组建了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门机构,以侦查的专业化打击犯罪的职业化。广东省公安厅还加强对电信诈骗犯罪活动的分析研判,及时掌握犯罪的手法特征,充实专业打击力量,强化多警种合成作战,有针对性地部署开展打击工作。在“5·13”特大电信诈骗案的侦破中,广东警方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联合泰国及台湾、福建等地警方,组织广州、深圳、东莞、韶关、中山、珠海等涉案地刑侦部门,依托经侦、国保、特警等警种的协助,紧密配合,长线经营,在9月28日准确捣毁了电信诈骗犯罪窝点17个,一举抓获犯罪嫌疑人169名。(记者邓新建 通讯员黄志茂曾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