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10周年。深秋时节,记者深入青海西宁沈家寨、湟源县、格尔木等地采访,感受到新农合制度下各族群众的健康之路越走越宽。
10年来,在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卫生战线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青海省在全国率先织就了覆盖全体农牧民群众的医疗保障网。新农合制度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得实惠,医疗卫生机构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的一个先导性、标志性制度。为实现青海省委确定的“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医疗卫生保障。
青海省实施医改以来,完善了一批新农合相关配套政策,通过提高参合农牧民筹资标准及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扩大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范围等措施,使农牧民抵御大病的风险越来越低,全省农牧民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看病就医难的实际问题逐步缓解。
湟源县小高陵村34岁的汉子拉德奎,今年3月盼来了儿子。儿子出生10天后,患重症肺炎,在省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期间,花费医疗费用34545元,不久前,他从医保局报销了医药费用20391元。拉德奎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新农合,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青海省卫生厅厅长马海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拉德奎和张蕊这样的例子在全省数不胜数。近年来,新农合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批困难家庭有病马上能看,还能看得起病,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政策的实惠和温暖。
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迎新说,以前老百姓住院是件大事,因为医院住不起,现在看病的人要求住院,因为卫生院的报销比例提高到了90%,门槛费也只有50元,一般疾病自己只拿几十块钱。
10年来,青海省的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对保障农牧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农合制度切实发挥了农牧民健康保护伞、脱贫致富奔小康助推器的作用,截至2011年,青海省农牧民因病致贫、返贫率从2003年的56%降到24.2%。新农合也使农牧民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投资保健康的新观念逐步形成,“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基本消除。受惠于新农合,农牧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新农合制度的建立,使农牧民利用卫生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省新农合受益人次从2005年的127.19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284.15万人次,上升了1.23倍。尤其是近年来,省、州、县、乡四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人次频现井喷现象,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也促进了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方式、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院内服务与巡回医疗、上门送医送药、下派医生、健康体检、对口支援等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基本建立,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时效性。目前,全省80%以上的病人在县、乡、村卫生机构就诊治疗,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记者 刘 鹏 通讯员 何 君 段一丁)
把健康送给各族群众
偏远、地域辽阔、经济条件落后的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而且参合人数、财政报销比例每年都在上升,群众的满意度也在逐年上升。这不能不说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小财政、大民生”惠民政策的成功。
在青海的农牧区,听到各族群众夸赞党和政府最多的两点,一是“免除农业税”,二是“新农合”。如果说前者给了农牧民法律、政策上的依靠和信任,那么后者解除了农牧民因患病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1.中国正在步入老龄社会,老人健康靠什么来保障?颜生宝、王正安两位老人的看病经历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汽车向西,深秋的青海高原,树木已经凋零,早晨的气温在零度以下。在寒风里,记者来到了日月山下的湟源县医院。住院部内科病房里,温暖如春,17床和18床上,两位老汉正在输液,得到了正在查房的副院长黄炯的同意后,记者和两位老汉攀谈了一番。
66岁的颜生宝是湟源县和平乡蒙古道村的农民,他因为肺部感染已经住院一个星期了,经过治疗,病情大有好转。颜生宝说:现在我们农民看病真是方便,那天我来看病,医生检查后说要住院,当时连押金都没交就住进来了。黄炯副院长插话说,现在县级医院都实行的是先住院后结算,而且是拿卡结算,新农合可以报销70%,如果是贫困人口,还可以再二次报销15%,再加上一些减免费用的政策,最后个人最多出10%左右。颜老汉接着说:“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去年我家老阿奶(老伴)住院做了个甲状腺切除手术,花了一万三千多元,最后报销完,自己才掏了一千二百多元。这要在以前,这个病只有忍着扛着。”记者问:“现在不交钱了,大夫和护士的服务有没有变差?”颜老汉马上往上坐了一下说:“服务态度好得很,人家真的把我们庄稼人当人哩。”
邻床的老汉叫王正安,是湟源县申中乡庙口村的农民,63岁的他患有双肺结核,是老病号了,这几年一入冬就要住院治疗,有时一年要住两三次院进行输液治疗。王老汉说,他是低保户,住一次院就要花六七千元,自己才掏一二百元,“要是以前,我掏不起钱,这个病就是个死,一点希望都没有。”王老汉说,“现在,我的信心很大,一定要把病治好。别的不说,你就看我身上穿的病号服,都是医院免费发的,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待遇,真是没有遇到过。”
2.走进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心卫生院,我们深深感到,新农合照亮了农牧民的健康之路。
离开湟源县,记者决定继续向西,换乘火车,到青海的西部去看看新农合的情况。西去的列车在青藏铁路上经过一夜的奔驰,第二天早晨到达离省会西宁市800公里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格尔木一派西部城市的景象,道路宽阔,生机勃勃,南边昆仑山峦白雪皑皑,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银光。
10月19日,记者来到了格尔木市西边,地处瀚海戈壁的郭勒木德镇中心卫生院。年轻的蒙古族院长、外科医生乔雪松陪着记者走访了这个卫生院其中的一个医疗点。这个卫生院有四个医疗点,担负着全镇2.6万平方公里辖区、4.3万余人的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记者对乔院长说,你的服务范围差不多有内地的小半个省大。乔院长说,郭勒木德乡卫生院服务半径最远的牧业村离镇政府所在地有210公里,最远的农业村有42公里,巡诊一趟也是一项“大工程”,没有十来天走不完一圈。
记者了解到,郭勒木德镇的新农合是2005年实施的,现在,人均门诊账户由最初的23元增加到成年及老年人人均300元,18岁以下400元,住院报销比例由最初的60%增加到现在的90%,大大降低了农牧民群众的医疗经济负担。
在卫生院的诊断室里,张芳医生正在为西村64岁的赵玉珍量血压。量完之后,张大夫仔细地叮嘱赵大妈说,“你是低血压,平时一定要注意补充食物。明天起床后记着不要吃饭、喝水,早上来抽血做个全面化验。”赵玉珍说她有个邻居也和她一样不舒服,张大夫又叮嘱了一番注意事项,让赵大妈把她的邻居明天带来一同做化验。记者在写赵大妈的名字时,她认真地给记者在桌子上比划着她的“珍”字,同时对记者说:“你看这些大夫态度多好,就像自己的儿女。”乔院长说,现在,基层卫生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农牧民群众加强卫生保健工作和疾病预防,使农牧民的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观察室里,卫生院的副院长保长洪正在给输液的郭勒木德镇扎西达吉林寺的蒙古族僧人格桑拉青做检查,拉青患的是上呼吸道感染,记者问他,有没有医保卡,拉青说:“政府早就给办了,我们看病也和村民一样,不要钱。”
离开郭勒木德乡,高原的阳光炽烈,大漠深处的乡村,静谧而温和。
3.全科医生给基层医疗卫生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走进了西宁市沈家寨卫生院。
青海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匮乏,广大农村牧区缺少医生,尤其缺少全科医生。所谓全科医生,是能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具有独特的态度、技能和知识,具有资格向患者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医务人员。从2004年开始,青海省加强了全科医生的培训,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青海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到目前为止,这个基地已经举办了三十期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班,对全省六州一地一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培训人数达2939人次。
10月23日,记者来到西宁市沈家寨卫生院,这个医院的医护人员,全部接受过全科医护培训。在住院病房,医院的副院长朱婷和医生魏萌正在查房。60岁的李永花得了带状疱疹,住院治疗已经三天了,病情已无大碍,再过一两天就可以出院了。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李永花,可以凭医保卡报销75%的药费。她对沈家寨医院医护人员的服务尤其满意:“服务态度实在好,这些大夫对我们病人的情况和家里的情况都了解。”
沈家寨卫生院的院长马小宁说,沈家寨卫生院服务的地区处于城乡结合部,辖区有9个村,6个社区,服务人口51166人。在他看来,全科医护培训对卫生院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帮助很大,受训学员接受了全新的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服务的全科医疗理念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充实了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诊疗技术水平。学员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上,其业务素质、服务质量和工作态度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马小宁举例说,他们医院根据所管辖的人口数和小区居民家属院数量,按全科医生、全科护士的人数组成十个家庭医疗团队,开展专项医疗卫生服务。从去年开始,免费对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体检,为慢性病人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着高血压病人1750人,糖尿病人537人,这些病人都有各自的家庭医生,随时都能得到医生的治疗和就诊咨询。现在,全科医护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接受和认可,为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提供了保障。
(记者 刘 鹏 李晋荣)
让各族群众健康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秉承“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深入推进医改作为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方针,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有效途径,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健全机制,认真研究医改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通过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民心工程,“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的夙愿正在实现。
亮点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青海省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特别是建立了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两次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基础上,2012年又将全省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由300元提高到400元;新农合省、州(地、市)、县、乡四级定点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的5.5万元提高到10万元,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平均达到76%以上。同时,还全面提高21类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建立三道保障线等,使群众的健康“保障网”更加健全完善。
亮点二:提高补助,增加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青海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服务项目增加至14类,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亮点三: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在14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基础上,下半年在全省所有县(市)69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目标。青海取消以药补医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健全经费补偿机制,核定人员配备总量,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加强医院能力建设,加强县级医院骨干人才培养等做法符合青海实际。
亮点四:药品采购采用新机制,零差率销售惠及百姓。青海在全省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对3类采购对象实行双信封招标、量价挂钩、统一配送。这种做法有效降低了药品费用,减轻了群众负担。
亮点五:重奖专项人才,全面提高医疗水平。青海省政府设立专项人才工程奖,重点用于14所改革试点县级公立医院骨干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奖励、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以及优秀领导班子的奖励。我认为,奖励骨干人才和优秀人才明确了奖励对象,规定了一次性奖励标准,加强了人才继续培养,建立了激励机制,必将进一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上进心和事业心,牢固树立钻研业务、服务群众、争做优秀的导向,可以全面促进公立医院科学发展,提高医疗水平。
亮点六:夯实基础,彻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深化医改以来,省委、省政府筹措10多亿元资金,实施12类462个项目,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共有105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建设;大规模培养县、乡、村卫生人员,医改三年共培训1.59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
亮点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让城乡居民享受信息化医疗服务。2011年,青海省卫生厅投入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3000万元,建立了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系统,并为有条件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配备了计算机;乡村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已覆盖全省48所乡镇卫生院、687个行政村卫生室。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整合到电子健康档案中,实现了卫生服务工作中如电子处方、电子病历、慢病干预的电子信息化管理。
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符合农牧区实际,是现阶段青海省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青海自然条件艰苦,卫生服务成本高,去年5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提出,结合省情,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突出特色,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功之路。医改实践证明,这项福泽全省人民的政策深得人心,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机构增活力,医务人员受鼓舞,医患关系更和谐,医改让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之路越走越宽。(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孙发平)
·卫生部推广钟祥新农合模式
·山东明年起启动新农合大病保险
·海南:新农合,农民健康“保护伞”
·青海“新农合”为三百五十二万农牧民织就保障网
·贵州: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提高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