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
作为重要民生目标,“老有所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而非单纯的道德工程。随着老龄化社会迅速到来,由政府“牵头”和“兜底”,加快建立带有普惠性质的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合理分工让养老变得轻松一些、顺心一些,能够有效降低行孝的成本,这是在为亿万老人造福,为所有家庭减压,为整个社会创造和谐。
老龄化社会跑步到来,让养老话题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重阳节里格外炙手可热。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85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3.7%。而据预测,未来20年将是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但随着“421”家庭结构外带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这让许多人,也包括不少中青年人倍感压力和焦虑,整个社会似乎都在经历“养老之痒”。
千百年来,中国人习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古人还常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到了现代社会,对于大部分在外打拼、步履匆匆的人们来说,面对的除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问题,确实还有“子欲养而力不逮”的问题。力之所以不逮,经济压力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距离太远赶不回去,时间、精力顾不过来。而这种困境,未来很可能会愈发明显。
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既要重新大力倡导“行孝”、“反哺”,推崇“孝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强调对生命两端给予同样的关爱,而不是一辈一辈只往下疼。同时,又不能光拿传统说事儿、拿儿女说事儿,必须要主动促进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改变,把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尽可能地加进来,将“老有所养”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而非单纯的道德工程来办。
说到养老方式改变,一直存在一种误区,好像“居家养老”就是把伺候老人的大事小事一股脑儿全推给儿女,而“社会养老”就是家庭“大撒把”,把老人直接给送到养老院,这实在是大谬不然。其实,即便老人与儿女同住,许多活计也不可能全靠儿女,最简单的例子:家里要是有失能老人的话,白天儿女都要上班,让他自个待在家里,万一出点什么事儿,怎么办?反之,即便老人选择住在养老院,他也不可能失去家庭这个支柱,毕竟,幸福安度晚年不是有吃有喝、能不磕着碰着就行了的,更要紧的是精神慰藉和感情寄托,这些都需要亲人来提供。
所以,我们说要大搞“社会养老”,实际上说的是无论在哪养老,都得有一个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可依托,通过合理分工让养老变得轻松一些、顺心一些,这将有效降低行孝的成本,提高全家人的生活质量。
这些年,大家对社会养老最强烈的感受是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严重短缺,最突出的例子是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十年八年都排不上号,私立养老院不是太远就是太贵,空置率很高。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资金投向养老机构这样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的项目,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补贴到人、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将养老服务的价格降下来,需要各地政府上心去想、下力去做。此外,养老服务的面非常广,抓紧兴建一些平价养老院只是很小一部分,更主要的还是基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比如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康复护理、社交娱乐等等,这些服务目前还远远不够成熟,说是朝阳产业并不为过,需要“扶上马、送一程”。
养老要社会化,还要专业化,说白了,有些事情不是谁都能做、都能做得好的。老龄化社会的一大特点是高龄老人多,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老人活到八九十岁很普遍,随之而来的是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长,护理问题一天比一天严重。重阳前夕,央视举办的名为“我的父亲母亲”,替“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正名的公益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在为病患家庭的真情、纯孝感动之余,我们也看到,实际上对许多疾病,普通家庭并不具备很好的预防和护理能力,这是很多家庭在老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好几年后才发现、才治疗,也常常出现老人走失情形的原因之一。其实,不要说是“阿尔茨海默病”,就是寻常骨折,也最好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参与照料,而现在的情况是想找到这样一位护理人员太难了,大家要么事事亲力亲为、自学成材,要么去碰、去试,频繁换人。社区和居家养老需要的不只是简单的小饭桌、小时工,多层次的专业化服务是大势所趋。有报道说,现在部分社区一级医院正在向康复医院、护理医院方向发展,这是件大好事。
养老需要社会化专业化,而且必须带有一定普惠性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很重。一方面,要初步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福利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将一些基本养老服务做成稳定的准公共产品。只有由政府积极“牵头”和“兜底”,“老有所养”才有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的生活每天都在改变,但“孝道”观念永远不会过时。各方都负起责任,一起来写好这个大大的“孝”字,是在为亿万老人造福,为所有家庭减压,为整个社会创造和谐。
·河北藁城11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三亚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确保老有所养
·实现“老有所养”是重阳节的价值内涵
·为了亿万群众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需提前规划
·立体式养老服务:未富先老亦可老有所养
·立体式养老服务:未富先老亦可老有所养
·天津:8种居家养老服务形式让老人“老有所养”
·成都:打造老有所养的幸福宜人之城
·北京五年出台350多项惠民政策 初步实现老有所养
·让城乡居民“老有所养”